2010年3月30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李成云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知识产权(专利)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全省知识产权(专利)发展情况及主要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促进我国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灾后产业恢复重建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发挥政府推动和企业主体作用,着力提高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知识产权法治意识、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专利实施成效显著。我省专利申请量继2005年首次突破一万件,2008年突破两万件后,2009年突破三万件,达到33047件,全国排名第7位,同比增长3581%;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260件,同比增长5276%;企业申请专利首次突破万件,达10833件,同比增长5594%。全省获得授权专利首次突破2万件,达到20132件,全国排名第7位,同比增长5059%;其中发明专利1596件,同比增长4697%;企业获得专利授权5531件,同比增长5767%。全省申请PCT国外专利【1】首次突破百件,达到110件,同比增长7188%。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6项。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近年出台的《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实施意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强力推进工业品牌战略实施意见》、《支持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品牌培育和自主创新力度,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作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激励自主创新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项战略举措。
2009年5月,《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经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提出了我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专项任务和战略措施,从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特定领域(地理标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方面推动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全面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后,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2009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明确了109项工作任务,同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手编制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产品等专题战略。指导成都市、成都高新区分别制定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今年,我们同样印发了《2010年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明确了118项工作任务,已在积极推进实施。
(二)着力推进重点企业、园区、区域知识产权工作
近年来,我省面向大企业大集团、进出口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三推三促”行动【2】,形成了8个国家级、172个省级、209个市(州)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培育“三级联动”工作格局。面向1525园区【3】开展了22个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作;推动成都、德阳、绵阳、攀枝花等市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双流、绵竹、崇州、射洪、富顺、青神、康定等县(市)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县和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县。2009年,我省8家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事业单位全部通过验收。172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底的6176件增长到2009年底的13729件,增长12230%,占同期全省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3556%。2009年,成德绵攀4市申请专利28915件,同比增长3706%,占全省的875%。重点企业、园区、区域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灾后企业、产业恢复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积极推动专利运用与产业化
不断加强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先后出台《关于鼓励职务发明创造推动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建立了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和专利实施专项资金并保持增长,建立国家专利技术(四川)展示交易中心,连续3年举办中国专利周四川分会场活动,促进专利技术与企业对接。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设立“专利信息利用试验基地”,围绕“7+3”产业【4】建成电子信息、钒钛钢铁、重装制造、油气化工、饮料食品和世界药物6个行业专利文献数据库,累计为我省57家重点企业建立了专利专题数据库。2009年,省级专利申请资助资金100万元,共资助我省专利申请219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35件、PCT国外专利申请11件;省级专利实施扶持资金700万元,共资助我省企业专利项目93项,其中重大项目33项;备案专利技术许可(转让)合同184份,涉及专利378件,金额5428万元;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45项,为33家中小企业融资7725万元。2009年,全省新增专利实施项目2993项,新增产值50763亿元、新增利税6866亿元、创汇81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1881%、2719%、5632%。
(四)加强知识产权(专利)行政执法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省制发了《专利行政执法办案规范》、《专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加强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企业维权“三位一体”的行政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组织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大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和食品、建材、医药市场执法检查,认真受理和调解处理专利案件,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知识产权执法协作,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川设立“专利复审委第三巡回审理庭”,加强我省重点专利案件审理。同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与全国同步开通“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电话,指导成都市家具商会、成都汽摩协会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指导五粮液、四川大学、宜宾丝丽雅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维权,指导东汽、长虹、四川升达等企业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和美国337调查。2009年,全省出动专利行政执法人员1701人次,开展执法检查320次,开展联合执法61次,检查商业场所2118个,检查商品177763件。省市两级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案件54件,其中受理专利纠纷案件31件、查处假冒专利23件,全部结案。
(五)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与交流合作
我省把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坚持集中宣传与经常宣传相结合,把《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计划,每年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法实施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集中宣传活动,发布我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和知识产权典型案例,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普及宣传。把知识产权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轮训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轮训,举办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战略专题培训班;组织“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宣讲会”、“专利信息运用研讨会”、“国际展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培训班”、“应对金融危机培训班”等多形式培训。先后承办“中美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艺保护研讨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成都)巡回研讨会”等涉外研讨交流活动,接待了美、英、法、欧盟知识产权官员来川考察访问。积极推动和参与国内十六省市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川渝知识产权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省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报告会344期(个),培训党政领导干部4135人(次),培训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84166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意识还不够强;专利拥有数量不多,质量不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普遍薄弱,特别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够强;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专利文献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和行业、企业专利数据库建设力度相对滞后;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交易渠道不够顺畅、交易活动不够活跃,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总体上我省知识产权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进一步提高水平,加快发展。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专利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按照省委“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动全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转化,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着力加强我省专利申请健康增长
四川是科研大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人员众多。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积极申请发明专利和PCT国外专利,努力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专利权。并加大对重点企业、园区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发明创造,不断创新,申报专利,从而推动全民知识产权工作,激发全民创新热潮,以获取更多更宽领域的知识专利权。
(二)着力加强我省专利运用与成果转化
我省每年申请专利都有几万件,有不少适用先进技术,力争每年选择一批专利成果实施产业化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与科技厅的成果转化结合起来,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既实现专利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又实现对传统产业、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推进我省产业向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高新技术转变,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里面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省知识产权局与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和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强衔接和协作,共同推进。
(三)着力加强我省知识产权维权执法保护
完成《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适应性修改,做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年度推进实施计划,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全面推动《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围绕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信息、交易等,加强我省多国专利信息数据库、专利信息利用试验基地、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好中国专利周四川分会场等专利技术与企业对接活动。围绕大型展会、要素市场等重点活动和热点领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和集中整治行动,依法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做好专利纠纷案件的调解处理。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积极支持我省企业、科研单位等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指导和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维权能力。引导重点行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强行业自律。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保护创新、维护权益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树立我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对外开放形象。
(四)着力加强培育我省知识产权文化
继续把知识产权法制宣传纳入普法教育、科普宣传计划,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媒体支持、公众参与,以普及《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宣传《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重点,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集中宣传活动,及时发布我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和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大培训力度,优化知识产权人才结构,培养一批中、高级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交流,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抓知识产权工作就是抓我省的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全面实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振奋精神,爬坡实干,不断提升我省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为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巩固回升、加快发展”以及推进“两个加快”服好务。
附件1
注释
1P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管理的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简称,订立于1970年,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依据条约规定受理各成员国的他国专利申请,以利于简化国际间的专利申请手续和程序,使其更为便利有效。目前其成员国(地区)已达182个,我国是1994年1月1日正式加入PCT的。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定的PCT受理局。在我国,PCT专利申请文件以中文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在进入各国家阶段以前,可代替多份外国申请,以最小的花费,就能更直接、更迅速地去获取各指定(或选定)国家的专利权。
2“三推三促”行动:我省开展的进出口企业、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行动和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创新型企业、工业园区知识产权促进行动。
3“1525”产业园区:到2012年争取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5个、超过100亿元的25个。
4“7+3”产业: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个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现代生物等3个潜力产业。
附件2
四川省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在全国的排名
2009年全省申请专利33047件、获得授权专利20132件,四川当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在全国排名第7,西部第一。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260件在全国排名第10,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96件在全国排名第11;企业申请专利10833件、获得授权专利5531件在全国均排名第9。
2009年四川专利申请、授权量在全国排名柱状图
2009年四川专利申请、授权量在西部排名柱状图
截止2009年底,全省累计申请专利162286件,获得授权专利92146件,均在全国排名第9,西部第一。
1985—2009年四川专利申请、授权量在全国排名柱状图
1985—2009年四川专利申请、授权量在西部排名柱状图
附件3
四川省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名单
(2009年12月)
奖别获奖专利项目名称获奖单位
金奖半连续离心纺丝机每锭多离心缸及其控制结构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
优秀奖汽轮机动叶片围带结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优秀奖铁路货车摇枕、侧架整体制芯工艺南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优秀奖由甲醇生产二甲醚的方法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
优秀奖无铅高折射率高色散光学玻璃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优秀奖十字轴万向联轴器用十字包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优秀奖欠平衡钻井用空气增压机四川石油管理局成都天然气压缩机厂
附件4
四川省企业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案例一: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注重知识产权工作与技术研发、市场销售、海外贸易的紧密结合,建立了专利信息分析系统,对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进行定期跟踪工作,围绕PDP平板电视重大投资项目制定实施专利战略,努力获取相关自主知识产权,以最小的代价获得相关技术标准的专利许可,为PDP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依托自主专利参与闪联标准、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等国家技术标准制定,争取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85%以上的创新成果都采取了专利保护措施,专利实施率达到98%。截止2009年底,公司拥有有效专利1640件,其中发明专利490件,实用新型专利668件。
案例二: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是我国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有机氟产业规模国内第二,综合实力排名第一,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近8亿元。该院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立了有机氟、有机硅和环氧树脂专利数据库。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了解国内外业内专利情况,在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技术设备引进和技术合作、产品出口等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利战略研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投资效率。2007年通过专利战略分析研究,成功解决一起与日本公司的四氟丙醇知识产权纠纷,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2007年至2009年,该院成功将“四氟乙烯新工艺装置”、“千吨级氟橡胶产业化技术”等十多项专利应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氟橡胶生产装置,产品出口美、日、法、德、意等国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推动了我国氟化工及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案例三: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专利产品销售收入1978亿元,占同期企业销售收入2096亿元的9437%。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在同行业中均名列前茅。公司自主研发的“半连续离心纺丝机每锭多离心缸及其控制结构”等一锭多丝系列专利技术,打破了在国内外运用了70多年的传统纺丝技术,生产能力数倍提高,产品远销北美、东欧、日本、印度等29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25%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15%以上,连续几年名列国内同行业之首。公司在面临专利技术被山东、吉林、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十多家企业侵权,市场份额受到挤压的情况下,积极维权,成功遏制了侵权行为,共获得专利侵权赔偿和专利许可费2300多万元。2009年12月其“半连续离心纺丝机每锭多离心缸及其控制结构”专利(ZL002452227)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专利金奖。
案例四:四川升达林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强化木地板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2007年,该公司生产的强化地板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遭遇了比利时尤尼林(ULININ)公司在美国的4项锁扣专利侵权诉讼和“337调查”,产品未能进入美国市场。2009年3月,升达公司又收到尤尼林公司出具的律师函,声称升达公司此前以及现在在中国生产、销售的商标为“SHENGDAFLOOR”的强化木地板侵犯了尤尼林公司已在中国授权的ZL971906920等十多件“地板锁扣专利”,要求支付数百万美元的专利许可费。升达公司在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帮助下,组建了专家团队,积极应对国外公司的知识产权指控,对优尼林公司在中国已获得授权的ZL971906920等十多件“地板锁扣专利”进行了详细研究,形成了全面详细的分析评价报告,为升达公司与尤尼林公司的谈判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升达公司对优尼林公司的专利分析研究全面,材料准备充分,经多次谈判,升达公司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优尼林公司的专利许可授权,妥善解决了与尤尼林(ULININ)公司的专利纠纷,同时,产品也进入了美国市场。
案例五:攀钢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积极加强公司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的专利保护,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公司获得的563件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27件)中,已实施300余件,专利实施率达到65%以上,实现利润545亿元,形成了以钒钛制品、钢轨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其“珠光体类热处理钢轨及其生产方法”专利(ZL2005100224446)的实施,2006年至2008年共生产101万吨的重载钢轨,除供国内大秦线等铁道线路使用外,还出口到澳大利亚、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实现销售收入518亿元、利润9693万元、税收9537元,创汇4400万美元。
案例六: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以来围绕主导产品“地奥心血康”的核心技术获得了“螺甾醇类甾体皂苷在制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ZL02128119X)等6件发明专利、1件PCT国际专利及2件外观设计专利。其产品原料及制剂生产线国内首家通过欧盟的GMP认证,有望成为我国首个被欧美批准以药品身份销售的中成药。截止2009年,该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25亿元,成为我国同类中药单一产品销售冠军,服用人次累计达到1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