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聚焦城乡社保一体化,积极建言城乡社保制度建设
■京川连线
从4月1日起,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并轨,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在目前已实现住院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待遇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基础上,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待遇与城镇职工一致。
如何填补城乡社保“制度空白”,理顺社保管理体制?如何加快一体化步伐,让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障?代表委员们纷纷就这一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展开热议、建言献策。
打破身份界限 促进社会公平
现状:“农村人口占全国绝大多数,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长期相对滞后,社保覆盖率不高,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距较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斌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看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均衡器。
建议:武斌认为:“以身份为标准的社保体系,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不同群体之间待遇落差过大。”比如,养老保险,就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等。她认为必须尽快打破身份界限,破除城乡分离的保障结构,建立起制度统一、水平各异、相互融通的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户籍改革是实现社保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阿称委员呼吁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户籍制度改革依法有序进行,取消“农业户口”与“城市户口”二元户口性质,实现公民身份平等,更好地发挥户籍制度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胡先春委员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只有加快城乡衔接,实现公共产品的城乡对接,让进城农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才能为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不单把钱发下去 还要优质服务
现状:“两名工作人员要负责9000多参保农民的登记、档案管理、办卡发放等,几乎没休过星期天。”说起两会前到宣汉县君塘镇进行“新农保”调研时的情形,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继康直叹心痛。
建议:廖继康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进入预警期,加快推进“新农保”建设十分迫切,但在推进中已显现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新农保”机构编制和人员严重不足,办公场地十分狭小,设施设备奇缺,县级财政承受的压力较大等等。“新农保”要最终实现全覆盖,必须尽快完善基层平台建设。“不单要把钱发下去,还要让农民享受好的服务。”
“实现一体化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当前做起,把事情一件件做好。”徐建群委员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拓展“新农保”的覆盖面,并进一步提高养老金的标准,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整合现有资源 统一管理新农合
现状:“我国重复参保的比例约占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10%左右。”全国人大代表、眉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夏绩恩抛出一组数据后分析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由于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不但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还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建议:让“新农保”与“新农合”并轨,实施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现有管理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增加基金数量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避免制度衔接中出现的漏洞。
怎样并轨?如何统筹?夏绩恩建议尽快出台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并将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纳入 “十二五”规划,他还建议“新农合”移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统一管理,有效杜绝卫生部门在“新农合”管理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制度缺陷。 (本报北京3月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