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物价降一点、收入多一点、交通畅一点,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话题总是牵动人心。“民生”、“幸福指数”等,如今成为两会上的热词;加大民生投入,成为万众焦点。每一个期盼都是一道道民生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面对老百姓的民生新期待,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深入调研,纷纷支招。
民生之急:物价能否降一点?
物价涨落,牵动千家万户。自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让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受到一定影响。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为此也特别关注稳定物价的措施。
“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是政府稳定物价的基础性工作。”不少代表强调。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龙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华认为,农业生产要为物价调控多出力,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可以适当集中土地提高综合利用效益,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在市场中亮身份、创品牌、保安全。”李晓华代表说,要建立严格有力的督查落实机制,并将“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
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是稳定物价的“定心丸”。全国人大代表、青川县木耳香菇种植大户左万军说,价格上涨压力越大,就越是要真金白银地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让供应充足的市场使百姓安心。“目前,农产品流通环节是整个流通环节最薄弱的,流通环节过多会使物价上涨。”
一些代表认为,必须解决蔬菜从菜地到菜场的“最后一公里涨价”问题,加强重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这就要求政府出台进一步发展配送制的政策,鼓励农业大户向农贸市场、超市直供货源,“使农民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受益者”。
民生之虑:能否住有所居
今年新华网、新浪网组织的两会调查显示,保障房建设已上升为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关注的重心也从单一的房价转为思考市场和保障住房体系构建。
据悉,去年我省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26.6万套,完成17.8万套,双双大幅超过国家确定的年度目标。目前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建立健全了廉租住房制度,规范了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正在建立,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已经启动,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形成。今年我省将建保障性住房23万套,并在保障性住房供应上打破户籍限制。
全国人大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洪波表示,由于保障性住房资金投入大、周期长、收益小,商业银行和开发商对保障性住房并不青睐。“为完成目标任务,让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人员能‘居者有其屋’,开辟新的资金来源势在必行。”他说,2011年,在四川省的财政预算中,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今年省政府已预算安排12亿元资金。”
加上住建部要求各地拿出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日前国家开发银行和住建部签订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获1000亿元授信额度的协议,“这样的话,四川省可保证约50%的资金。”
顺应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期待,安居是老百姓最大的期待“有压力,但压不垮;有难度,但难不倒!”杨洪波代表如是说。
而全国人大代表、眉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夏绩恩则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住房保障法》,尽快建立完善对保障性住房的严格操作程序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进入退出机制和操作标准,同时建立和完善构建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体不涉及产权的保障性住房制度设计。
民生之重:能否“病有良医”
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表示,今年我国将把县级医院改革作为一个突破口。他指出,县医院担负了我国70%共9亿多人的医疗任务,改革如能取得突破,利民惠民。
全国人大代表、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正荣透露,去年我省新农合覆盖了全部的涉农县(市、区),参合率超过95%。去年人均财政补助实际达到126元,人均实际筹资标准达到148.37元,今年将达到200元,届时报销比例更高、农民受益更大。我省基本药物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年内全面推行基本药物招标统一配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将同药同价。
“鉴于‘看病难、看病贵’已有所缓解,今年我省将重点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王正荣代表还建议,要明确建立省级统筹的、三级医院高职称医生到基层指导医疗服务的机制,同时通过远程技术手段,逐渐形成遍布基层的、与三甲医院相当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网络,让基层群众在当地能看病、愿看病、看好病。
民生之忧:能否“学有优教”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这是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最担心的问题。
作为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珙县王家镇和平村妇女主任王明容对农村孩子受教育问题一直非常关注。在她看来,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农民家庭发展的希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今年两会上,她准备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相关建议。
为了摸清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王明容不仅参加各级人大组织的相关调研和视察,还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不同方式,收集和倾听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到教育主管部门要数据、问情况。
王明容发现,经费和师资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教育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县财政,一些县的教育事业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5%,但教育经费仍然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在分配各项教育事业经费时,通常按“生均经费”来配置,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王明容建议,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校公用经费配置方式,将资金向农村中小学和贫困地区学校倾斜。她还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的“普九”欠账问题。
如何让农村学校的师资 “进得来、留得住”?王明容呼吁各级政府要想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安心于农村教育工作。同时,还应该从教师公招考试制度和职称评定等多方入手,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问题。
民生之根:能否老有所养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四川全省新农保覆盖人数达649.3万人,参保缴费人数456.1万人。在藏区实现了新农保制度全覆盖,试点地区每户有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实实在在缓解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农民曹家福一直关注新农保试点工作。他在调研中发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面过窄、10年试点时间跨度太长,恐形成新的地域不公,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曹家福建议适当缩短新农保试点时间,为落后地区填补养老金补贴缺口,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增强参保吸引力,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他呼吁尽早实行城乡社保一体化,填补城乡福利鸿沟。
“农村人口占全国绝大多数,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长期相对滞后,社保覆盖率不高,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距较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斌将“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看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均衡器。
武斌认为:“以身份为标准的社保体系,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不同群体之间待遇落差过大。”比如,养老保险,就分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等。她认为必须尽快打破身份界限,破除城乡分离的保障结构,建立起制度统一、水平各异、相互融通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重复参保的比例约占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10%左右。”夏绩恩抛出一组数据后分析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由于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不但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还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他建议“新农保”与“新农合”并轨,实施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现有管理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增加基金数量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避免制度衔接中出现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