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
“金叶”路上奔小康——四川烟草商业反哺“三农”实践纪实
时间:2011-03-11 来源:四川人大网 作者:龚友国 涌泉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四川烟草通过加快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种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十一五期间,四川烟草累计投入38.5亿元推进烟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全省烟农总收入达30.3亿元,户均突破2万元。
  烟叶生产是一个战略性的产业,一头连着国家利益,一头连着烟农利益。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龚锦华向记者介绍,“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扶持‘三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四川烟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四川烟草忠实履行‘携手客户,构建和谐并进的利益共同体’的实践行动。”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始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行业帮扶烟农”的总体思路,着眼烟区“三农”问题,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加大反哺农业力度,通过推进烟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种植、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使烟叶生产成为烟区财政增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惠农:烟草农业现代化 烟农个个喜开颜
  丰收时节,在四川烟草种植区,金叶飘香,烟农喜笑颜开。这些笑容背后是农民增收后由衷的喜悦,更是对四川烟草反哺三农的肯定。
  数据显示,2010年,四川全省烟农种烟收入近31 亿元,户均收入2 万元,烟草产业的发展带动全省15万户烟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烟叶,成了四川烟农心中名副其实的“金叶子”。
  四川省内有不少偏远的二半山区,这些地区由于地形和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传统农业很难取得大的发展,农民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和饲养禽畜的比较效益低,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四川省凉山州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地区。过去,大部分山区农民只能“靠天吃饭”,依靠种植产量有限的玉米、土豆、荞麦生活。一部分种植烟草的农民也因为种植规模有限、配套设施差,一次干旱、一场冰雹就能让他们颗粒无收。
  如今,在四川烟草的大力帮扶下,凉山州的烟区种植规模增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烟叶质量得以提高,烟农的收入更是今非昔比。烤烟成为了全州农村经济中覆盖面最广、带动力最强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离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企业增效垮不得”的重要支柱产业。
  攀枝花、泸州、宜宾、广元、达州、德阳7个市州的二半山区情况与凉山州类似,虽然传统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却具备发展烟草农业的多样生态环境。四川烟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培育良种、种植烟叶,帮助他们找到了快速致富的路子。
  烟草农业发展了,烟农增收了,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川烟草为改善烟农生活条件,还修建了卫生室、烟农文化室、培训中心、希望学校,建设了通村道路等。“穿着皮鞋种烟、打着手机卖烟、背着崭新电器回家”——会理县内东乡团山村大庆组农民田茂源这个形象的比喻,勾勒出在“金叶”路上奔小康的烟农们真实的幸福生活……
  助农:烟基大投入 综合生产能力强
  过去,由于环境以及历史原因,四川省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大部分烟区靠天栽烟,烟叶不能在最佳移栽季节移栽;烤房设施落后,烟农往往因为烘烤质量低而收入减少。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生产状态,2005年以来,四川烟草在烟叶产区全面开展了“以烟水工程为龙头,以烟路、烟站、烤房、冰雹防御为配套,以ISO9000质量管理和信息化手段为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2005至2010年,四川全省累计投入约38.5亿元用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烟基项目约30.85万个,受益烟田面积251.13万亩。
  “以前靠天吃饭,种烟就像赌博。”说到过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马厂坪村烟农吉木日哈直摇头。现在,烟草公司出钱给他家修了水利,家里地里都有了自来水,旱涝保收,种烟就像抱上了“金饭碗”。
  目前,通过建设烟水工程,四川基本实现项目区塘、库、池、窖综合配套,渠道、管网直接到烟田、到农家,满足了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的需求,提高了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为了改变烟区农民生产、生活行路难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四川烟草先后出资建设机耕道路2280千米,机耕道路在基本烟田中的覆盖率达35.3%,先后购买烟草农用机械20233台,受益烟田面积251.13万亩。四川省烟草公司还加大补贴力度,组织烟农修建密集型烤房42963座,烘烤能力达到257.8万担,密集烘烤率达51.6%。
  利农:土地巧流转 规模种植收益好
  “我一直想多种点烤烟,但苦于租不到连在一起的大片土地。今年好了,可以从土地银行贷土地,今年我就贷了130亩地种烟叶。”会理县南阁乡凉桥村村民陶军说。
  陶军口中的土地银行,是四川烟草破解土地流转难题的创新举措之一。
  规模化种植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同时确保烟农的利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确保烟农主体地位不动摇,四川烟草始终在坚持“自愿”前提下,以严格“依法”、充分“有偿”为条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通过不断的摸索,四川烟草探索出了多条土地流转道路。
  2008年,南会理县阁乡海溪村成立了现代烟草农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烟农土地作为资本投入公司。2009年,凉山州首家土地银行——会理县南阁村土地银行应运而生。
  “在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所有者自愿的基础上,农民按照每亩744元的价格将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南阁村党支部书记兼土地银行行长蒋成军介绍说。烟田调整后,南阁村有田块99块,土地总面积1585.096亩,最大田块达40亩,最小田块也有5亩。土地银行在对存入土地进行打包、整合后,在维持土地用途不变的情况下,以每亩750元的价格向外承包种植烤烟。
  除了土地银行外,四川各地还积极探索出多条规模化种植道路。攀枝花晃桥村以村委会为主体,承包烟农土地集中用于烟叶生产,烟农通过土地出租获得一部份基本收入,同时从事烟叶生产又有稳定的劳动收入……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到‘十一五’末,四川全省形成了“户均10亩以上的种烟户、1000亩以上专业村、5000亩以上专业乡”的烟叶生产格局。
  富农:农业重生态 良性循环价值高
  黄瓜、番茄、平菇、金针菇,记者在会理的育苗大棚和烤房内,见到了绿油油的瓜果和各种各样的菌类。在育苗和烤烟时节过后,这里的育苗大棚和烤房不但没有闲置,反而种起了一畦畦绿油油高产的蔬菜,烤房里却种起了蘑菇等食用菌类。
  “以前,育苗大棚育出烟苗后就闲置一旁,烤房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也是空着。与其空着,不如拿来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据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烤房里的菌类都是以烟杆为原料进行种植的,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
  “这仅仅是我们对延长产业链探索的一部分。”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工作人员说。实际上,他们已经摸索出资源充分利用的一整套做法——利用家庭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制作沼气,在烟叶工厂实行集中供热烘烤,降低烟叶烘烤成本;在烤房闲置期间种植食用菌,延长了产业链;利用沼气烘烤食用菌,发展干制品加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沼液作烟叶生产的有机肥料,增加了有机肥使用量。
  会理县还充分利用光叶紫花苕既是烟叶生产的最前茬作物,又是优质饲草的优势,建立水旱轮作(烤烟—绿肥—水稻—绿肥—烤烟)和旱地轮作(烤烟—绿肥—玉米—绿肥—烤烟)的耕作模式,积极探索“烟—芍—畜—沼”等循环农业模式,统筹烟叶产业和畜牧业循环发展。
  近年来,四川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坚持把烟叶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重新构架了“以烟叶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适度发展畜牧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烟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了以前“除了烟叶还是烟叶”的生产格局,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成为反哺三农实践创新中的一项突出成果。

 
 
上一篇:永不停息的民主脉动——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民主本色
下一篇:高检报告解读 加强监督维护稳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