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 吴桂华
近几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集中整治活动,城乡环卫设施设备得到了不断完善,群众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大大改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农村环境卫生作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甚至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臭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农村环境卫生现状仍然令人十分担忧,主要亟待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少数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重经济效益发展,轻社会事业发展”、 “重城市、轻农村”的偏颇错误思想,村民健康和环卫状况改善工作得不到重视,导致部分地区农村环卫疏于治理和发展,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抓不紧、抓不牢,长期摆不上位置;二是部分村民卫生意识不够,特别是环境意识差,卫生观念淡薄,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持保守态度,使得沿袭下来的农村卫生旧习陋习难以改变,没有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三是农村环境卫生经费不足、缺口大,虽然各地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农村环卫整治,但由于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环卫成效并不乐观,农村环卫治理仍需大量经费予以支持;四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期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卫生管理机构、监督机构,无管理员和保洁队伍,无执法依据和制度保障),导致农村垃圾管理长期处于无序状态;五是农村环卫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环卫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没有相应的垃圾填埋场所和垃圾堆放点。农村环境卫生的落后将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带来许多不利的制约性影响,甚至危及到环境保护,全面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对此,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将城市环卫意识延伸到农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环境卫生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保障村民享有基本环境卫生服务的惠民目标,把加大环境卫生管理力度作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来抓,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或举办“面对面”讲座等形式,入村入户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宣传,使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护环境卫生的高尚品德和责任心,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管理机制,将城市环卫管理延伸到农村。结合各地实际,理顺工作关系,理清责任关系,明确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责任主体和牵头部门,出台治理方案和措施,实行属地管理和统一管理,形成各部门齐头推进、全力治理的工作合力;健全管理制度和执法依据,组建执法队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执法力度,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积极纠正群众和企业的不自觉行为,逐步引导群众、企业形成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纳入各地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完善省对市(州)、市(州)对县(区)、县(区)对乡镇、乡镇对村、村对保洁员的层层考核评估机制,开展专项检查,定期通报情况,逗硬奖惩,逐步纠正各地重经济、轻环卫的错误思路,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
三、强化设施建设,将城市环卫规划延伸到农村。积极开展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设备现状的摸底调查工作,科学深入研究,与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各类项目工程相结合,加快农村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整合一批项目到农村环卫事业,重点解决治污排污、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卫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生活污水厂、垃圾收集站,配备一批垃圾箱、转运车等环卫设施,加快全省农村环卫事业发展。
四、加大投入力度,将城市环卫财力延伸到农村。要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可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形式支持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可以通过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出资,加大环境卫生建设投入;也可以通过乡规民约形式,向村民收取适当的卫生费,用于弥补村的环境卫生投入,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其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