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专题导航
  • 成都如何告别“好堵又堵”?
    时间:2011-01-23 来源:四川日报

      缘起
      高峰时堵,不高峰时也堵,甚至“周末堵”也开始蔓延。刚刚过去的2010年,要问影响成都人民生活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堵车无疑首当其冲,不少人这样无奈地调侃成都交通——“好堵又堵”(Howdoyoudo)。
      为了缓堵保畅,2010年12月27日,成都市开展缓堵保畅专项整治:对11项交通违法行为顶格处罚、多警种联动依法严管,短短几天,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减少。
      2011年,成都将对缓堵保畅下达“硬指标”,确保交通顺畅。
      缓堵现状——
      人大代表关注成都缓堵
      自从去年在省两会上提出关于解决成都交通拥堵问题的建议后,省人大代表、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遂海,就一直关注着成都交通缓堵的每一个改变。
      2010年,在刘遂海经常开车经过的总府路、科华北路、一环路等多处地段,架起了一座座人行天桥,“开车比以前顺畅多了。”刘遂海算了算,以前在高峰期从红星路一段到科华北路二环路口,需要1个小时,“如今半个小时就能走完。”去年4月底,成都首批42座人行天桥全部投入使用,如今,第二批42座人行天桥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成都一系列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也在去年加速推进:新增公交车、出租车和公交专用道,地铁1号线累计输送客流500多万人次,先后开工建设16座立交节点,完工13座……
      然而,群众对红绿灯设置不科学、“禁左”标志过多、机动车数量增加过快等的抱怨也此起彼伏。缓堵,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妙招频出——
      大力发展卫星城市
      拥堵问题,是一种城市病,与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密不可分——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都意识到这个深层次问题。
      “城市道路在规划建设时就应该及早应对。”省政协委员、民建泸州市委主委傅永全建议,新建城市较大干道应当同步建设人(及非机动车)行系统,与机动车分行,人行系统可以主要设置地下过街型;应将消除平交道口作为新、改、扩建市区干道的必备内容实施。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前则认为,产业、社会事业、人口和交通等过度向大城市集中,是导致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卫星城市,才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之道。
      科学设置红绿灯、分时段“禁左”、限制购车上户……代表委员们表示,除了这些可以实施的措施,在市政基础建设中也应更人性化,“不要同时集中进行多项市政基础建设,要给车辆通行留下足够的空间。”
      关注焦点——
      纠正不文明驾驶行为
      近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对北京“拥堵时代”的报道,引起了省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热烈讨论,如何纠正“不文明驾驶行为”成为关注焦点。
      “北京的今天绝不能成为成都的明天。”傅永全说,“驾驶员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方便,对其他车辆带来干扰,这样不仅扰乱了正常有序的交通秩序,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有的代表和委员认为,改变驾驶员不文明行为,应该从出租车、公交车、大卡车大货车驾驶员入手。
      “管好你自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刘遂海说,“如果能在人的问题上多措并举,拥堵问题肯定不会如此频繁。”而这不仅仅包括驾驶员,还应该包括行人、电瓶车主等每个交通参与者。
     

     
     
      上一篇:女代表两会展风采
    下一篇:社区干部关注居委会组织法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