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迎着2011年的第一缕阳光,“十二五”巨轮扬帆启航!
“风劲帆满海天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只要我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川人民。”省人大代表、自贡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高先敏的一番话,道出了出席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的共同心声。
我省800多名省人大代表对我省“十二五”期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充满憧憬和希望!
展望“十二五”,来自灾区的省人大代表 、 都江堰市副市长严代雄信心满怀。“经过全市上下在‘十二五’期间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都江堰市老百姓的生活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截至2010年底,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严代雄说,“十二五”期间,都江堰市将努力追赶跨越,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将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全民教育体系,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充分就业,建成省内一流的充分就业市(县)和创业型城市;健全养老、失业、工伤以及生活生育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省人大代表、武胜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学渊认为,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以及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推进百姓安居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等发展目标,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展望“十二五”,全省住房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城乡就业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迈上新台阶,社会救助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将得到大幅提升,全省人民将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李学渊建议,“十二五”期间公共财政应将收入主要用于向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要有对民生投入比例及建设项目的刚性指标纳入目标考核等制度保障。
“通过‘十二五’的拼搏,巴中较为贫困落后的面貌一定会得到改变,实现跨越发展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巴山儿女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省人大代表、巴中市财政局局长周仁义说得好,四川与全国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巴中,在全省发展较为落后,与全国发展水平差距更大,巴中人民盼望跨越发展、缩小差距。“十二五”时期,全省将加大投入,着力扶持贫困地区跨越发展,这给巴中人民带来了喜讯,为巴中实现跨越发展增添了动力,让巴中人民对未来的小康生活充满了信心。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省人大代表、资中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兵和省人大代表、隆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兴敏一致认为,“十二五”的五年,一定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五年:政府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物价,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强棚户区改造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大财政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强化楼市调控,稳定商品房价格,支持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打击投机行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降低药价,破除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最低收入标准,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物价涨幅的联动。加强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整治和渠系配套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狠抓饮用水源保护和农村安全饮水。提高农村公路等级,不断优化通行条件。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作为平昌二中副校长的省人大代表冉红玲,口里总是离不开教育:在“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为四川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在基础教育事业建设上,应着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加强内函建设,加快提升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积极作用;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身心两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的基础教育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一定会能适应“十二五”现代化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