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城乡融合发展图景跃然眼前:宝塔社区的樱花园漫山粉黛,游人如织;天府菌都农业产业园的雅乐鲜(成都)野生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内,工人们挥汗如雨,机器的轰鸣声如奏乐章;红观音社区的成都千寻竹户外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厂房内,百余名返乡工人巧手翻飞,制鞋工序间流淌着幸福的微笑,一针一线都承载着对家乡的深情。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竹篙镇人大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竹篙新城建设的动人诗篇。

竹篙镇是距离成都市中心55公里远的深丘小镇,曾因土地资源匮乏、就业机会稀缺,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谋生,被媒体称为“全国打工第一镇”。近年来,竹篙镇人大紧扣镇党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和代表优势,将群众的“民情民意”转化为发展的“实景红利”,着力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引得“吹过海风的人”返乡创业,实现了从“中国打工第一镇”到“全国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园”的蝶变。

深入调研,汇聚民意建新城
“我们要用好在外务工人员多、劳动力成熟的优势来加快发展。”“要发挥好食用菌产业优势,做强食用菌加工业。”“要积极向上争取,推动资源要素向竹篙集中,加快‘竹篙新城’崛起成势。”2021年10月,竹篙镇人大组织82名市、县、镇人大代表,会同部分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实地查看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情况、听取了“竹篙新城”规划情况汇报。代表们对加快发展提出了50多条意见建议并被逐条记录。镇人大迅速联动专家团队开展论证,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推动竹篙镇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竹篙新城核心区规划”两条重要建议并提交镇党委。镇政府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里。在两个月后的镇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高票获得通过,开启了竹篙镇金堂食用菌产业园建设之路。
在竹篙镇宝塔社区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与农旅业主围坐交流。“现在我们的产业基础不错了,但对外宣传较少。”业主们直抒胸臆,道出了农村文旅发展的痛点。人大代表将这些问题悉数记录并形成了“关于将竹篙镇纳入乡村振兴省市级示范样板打造的建议”。这场富有成效的交流,谱写了宝塔社区农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在社区引导下,金海园、芍药园等经营主体强强联合,成立合作公司,整合芍药园内民宿、餐厅、鱼塘等资源,通过资金认股、资源入股、资产计股等方式,助力芍药园转型升级,打造乡村农旅融合新品牌。
这些场景,正是镇人大开展“123—代表在等您”等活动,促进各级人大代表深入调研、常态化联系群众,积极为区域加快发展献智出力的生动写照。镇人大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构建“家站联民情、调研汇民智、建议促发展”工作机制。以辖区内21个代表联络站为主阵地,常态化收集群众建议100余条,将民意诉求转化为发展愿景。
在此基础上,竹篙镇进一步明确了紧抓“助力园区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两件大事,全力“抓产业、促项目、谋发展”,加快推动“竹篙新城”崛起成势。

代表引领,聚集人气强产业
“金堂是我的第二故乡,食用菌是金堂最耀眼的农业品牌。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我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品牌擦亮、做强。”纪昌联是竹篙镇食用菌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一名驻站代表,2013年他来到金堂县竹篙镇,申请注册成立了四川雅乐鲜调味品公司,专注于食用菌精深加工,通过联企联户工作制度,协助解决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公司年产值已突破亿元。食用菌产业链人大代表联络站还通过开设代表“田间课堂”,持续提升代表专业素养,入站代表牵头成立技术推广小组,免费为农户提供集中制袋培训。目前,竹篙镇食用菌标准化集中制袋中心已为农户提供菌袋2000万袋,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作为竹篙镇的“两朵金花”,樱花、芍药花催生百业,连通城乡。代表们紧紧围绕镇党委“美丽乡村、美丽公园、美丽河岸、美丽园区”建设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在人大代表们的引领示范下,该镇整合了宝塔樱花园、天府菌乡芍药园、花熳天下等景区打造沉浸式赏花游乐区,结合资水河、广兴河生态提升工程打造亲水度假景观带,营造“春赏花、夏亲水、秋养生、冬美食”特色消费场景,打造“周边游”“一日游”等农旅融合项目。今年上半年,竹篙镇相继举办樱花节、芍药花节,吸引游客超25万人,带动农民增收超400万元,生态价值、文旅价值成功转化为经济价值。
在竹篙镇的蝶变中,人大代表始终是推动发展的“弄潮儿”。据统计,竹篙镇各级人大代表共领办市级龙头企业及规上企业2个、农旅融合类项目10余个。在他们的积极推动和示范引领下,竹篙镇成功引进和培育27家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以及制衣制鞋、农业合作等小微企业50余家。截至目前,竹篙镇已成功回引2000余名在外就业创业人员回到家乡创业,个体工商户从200余户发展到近3000户,已成为全省知名的创业热土。
人大票决,破解发展瓶颈
“九龙社区的甲鱼养殖技术滞后、竞争无序、销路不畅,甲鱼养殖户因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的不断增多,甲鱼产业衰退迅速,实施‘竹歌稻甲·味源九龙’项目恰逢其时、势在必行。”2023年12月,在镇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蒋积兵正在介绍着等待票决的民生项目。最终,“竹歌稻甲·味源九龙”项目以100%的赞成票入选年度民生实事。
九龙社区已经有30余年养殖甲鱼的历史。最初,养殖甲鱼的人数少,市场需求缺口大,加之经济效益高,成了当地闻名遐迩的“甲鱼村”。但短暂的兴旺过后,甲鱼产业迅速衰退。针对这一情况,县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周向荣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引进运营公司,以农旅融合发展思路来提升项目区的民生实事项目建议。
“如今,我们通过竹歌稻甲特色示范建设的实施,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培育市场主体8个,示范推广稻鳖综合种养1000亩,年孵化甲鱼幼苗300余万只,年出售外塘优质生态商品甲鱼100吨,综合收益突破4000万元。未来,我们计划扩大养殖规模,甲鱼产业将给村民带来每亩10000元的增收。”县人大代表、九龙社区党委书记李琼说。
2024年以来,镇人大通过民生实事票决制,将9个项目落实落地。除“竹歌稻甲·味源九龙”项目外,波形护栏安装、乡村路灯安装、破损道路修复、智能水肥一体化、茶博园复垦等项目相继完成。
竹篙镇的华丽蝶变,是人大代表们积极履职、主动作为的生动实践。竹篙镇人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探索出了一条“代表监督、群众参与”的发展之路。未来,镇人大将继续以人大代表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民生改善为目标,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创业示范园”,让更多的“吹过海风的人”回到家乡,共同书写竹篙镇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