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实施“一年一主题、一主题一突破”监督机制,连续4年聚焦养老服务关键环节,以“监督+服务”双轮驱动,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质的提升,切实解决了一批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 
四年“靶向攻坚” 每年破解1至2个核心痛点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推动市政府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将养老工作纳入市级部门绩效考核;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等规范,建成智慧养老“一卡通”平台,当年新增护理型床位1200张,医养结合机构达43家。 
  聚焦空巢、失能老人需求,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市政府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年度“十大民生实事”,构建“一级厨房+二级厨房+助餐点+送餐入户”4级网络体系,明确“六统一”标准。
  针对农村养老“参保率低、服务弱、人才缺”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农村地区走访调研,推动市政府出台《农村互助养老实施方案》。落实困难群体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将4.2万名未参保农村居民纳入保障;推广“农村敬老院县级直管”机制,9家敬老院与乡镇卫生院签约合作,建成村级互助养老点100个;提高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全年培训农村照护员800余人次。 
  针对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大与入住率低并存、盈利难与服务弱交织”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抽样调研35家养老机构,推动相关政策优化:将“按床位补贴”调整为“按失能等级补贴”;助力改造3家闲置乡镇敬老院为护理型机构,新增护理床位300张;支持引入连锁品牌打造“医养+文娱”综合机构,推动机构入住率从47.33%提升至55%。 
“监督+服务”双轮驱动 让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市人大常委会既以刚性监督推动政策落地,又以精准服务凝聚工作合力,构建起多元协同的工作格局。 
  建立“调研发现问题——常委会审议——政府整改——跟踪问效”全链条机制,连续四年听取市政府养老服务专项工作报告,形成18条审议意见交由相关部门整改;联合多部门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排查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整改率达100%;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满意度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开,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进机构、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四进”活动,建立“收集——问题——建议——成果”4张清单。代表们累计收集养老诉求320余条,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等问题45项;组建代表评查组规范养老机构服务流程,动员200余名人大代表参与助餐监督、机构评议,形成“代表督事、群众议事”良性互动。
  构建“市人大牵头+县乡同步+部门协同”工作格局,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制定调研方案,6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数据台账;与民政、财政等部门建立问题会商机制,协调解决养老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2022年至2024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养老资金6.8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3.51亿元用于老年养护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