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德阳唯一的红色美丽村庄,道桩村的红色文化资源正从“沉睡的史料”变为“鲜活的教材”。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江县通济镇人大深入贯彻《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保真、活化、传承”为核心的深度履职实践。
靶向献策 让资源“活起来”
“红色资源不能‘修新如旧’,更不能失真变味。”这是通济镇人大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定下的监督准则。镇人大将“历史真实性”作为核心标尺,构建起“资金+史实+工艺”三重监督体系。
“保护红色资源,不是把它封在玻璃柜里,而是要让它走进群众生活。”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曾大勇对推动红色资源活化胸有成竹。镇人大紧扣“红色+文旅”“红色+研学”,推动静态遗址变为动态体验。
红色文化展陈馆建成初期,仅以“文字+图片”呈现历史,方式单调、吸引力不足。镇人大调研后提出三项建议——联合县委党校、党史研究室开发微党课,邀请烈士后人担任“特邀讲解员”,增设“红色互动簿”,收集游客留言。如今,展陈馆已成为德阳市和中江县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现场教学点,去年以来接待市县各级单位开展主题活动60余场次。
县人大代表、通济镇中心学校校长陈俊提出,应联动县内其他红色资源形成合力。在县镇两级人大推动下,已推出“文家桥暴动——黄继光精神”红色研学线路,与黄继光纪念馆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共同培育解说人员;会同县委党校、县教体局开发研学课程,现已联合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20余场,吸引1000余名青少年参与。
穿透式服务 让基因“传”下去
“红色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要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孩子从小种下红色种子。”镇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赵明程介绍,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履职中,通济镇始终注重搭建群众参与的平台,让红色传承成为“全民行动”。
镇人大在“好德行”数字化平台基础上,推动增设“红色行为积分项”,即村民参与红色展陈馆讲解、整理革命史料、参加红色主题活动等,可获2至5倍于普通行为的积分;积分可兑换“红色文创产品”或生活用品。“我每月都要去展陈馆当免费讲解员,积分能换米面油,还能给孙辈讲当年的事,值!”村民杨定益说。
通济镇始终坚持“红色建设为了群众”,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成果反哺民生。2024年道桩村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在镇人大监督下,部分收益用于改造日间照料中心,增设“红色读书角”;修缮村道3.8公里,沿途设置红色文化标识牌。如今的道桩村,红色文化展陈馆年接待量超过1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试点前增长800%。
“红色道桩”不仅成为德阳市和中江县红色教育的响亮品牌,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精神富足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