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立法工作 > 立法动态

看四川这三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如何“声”动全国

时间 2025-04-27 来源 “四川人大”微信公众号
[ 字号大小:]
  4月22日至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四川双流、四川三星堆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工作座谈会相继在成都、德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琳出席会议并为新增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揭牌。至此,在四川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三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成都市双流区人大常委会、德阳市广汉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雅安市人大常委会,正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架起国家立法机关与基层群众的“连心桥”,它们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巴蜀大地,将基层的声音传递到全国。
 
 
双流区:超大城市治理的 “立法试验田”

  2024年12月,双流区人大常委会获批成为 “国字号” 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是全省唯一集国家、省、市三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于一体的区县。从人口结构看,双流区外来人口占比达56.3%,涵盖56个民族,人口增量、全区青年人数均居全市第一,多层级代表性的人口结构为立法调研提供了社情民意全覆盖的民意基础;该区产业类型多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引进空客、比亚迪等链主企业,形成电子信息、航空经济、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该区科研院所汇聚,集聚了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2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560家,意见建议征询渠道丰富。
  面对260万常住人口、30万市场主体的复杂治理场景,双流区人大常委会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法民意征集网络,通过人大代表、立法联络员、智库专家等队伍,深入社区、企业、高校开展立法调研,打造出“民意收集无死角、建议转化有回声”的基层样本。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意见征集中,双流区人大常委会组织30余家民营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收集到关于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意见建议102条。针对《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双流区依托成都国际枢纽机场的区位优势,邀请航空企业、物流协会等参与讨论,上报“优化航空货运监管流程”等意见建议165条。
  双流区人大常委会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在意见征集的广度,更在于机制建设的深度。联系点的运行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拓宽立法民意收集渠道,线上通过双流人大智慧系统,依托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通立法意见征集专栏,畅通民意民智汇聚渠道;线下依托“1(综合阵地)+4(工作站)+N(网点)”工作体系,突出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之家(站)、微网格一体建设,将立法意见征集与代表履职结合,形成“收集—整理—反馈—跟踪”的闭环管理。
  


三星堆管委会:文物保护与立法创新的 “双重标杆”

  走进三星堆基层立法联系点会议室,由蜀派书法名家题写的 “听民意察民情聚民智连民心” 十二字宣言墙映入眼帘,成为游客的“民主打卡点”。作为全国首个设在文物保护单位内的 “国字号” 基层立法联系点,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将文物保护与立法实践深度融合。依托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管委会构建起“1+18”立法意见收集网络(即1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18个信息收集站),覆盖镇(街道)、行业协会、高校等单位,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民意收集体系。
  在《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意见征集中,三星堆管委会联合广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3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专题研讨,提出的“明确民营经济先进事迹宣传责任部门”建议被采纳。针对《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管委会邀请考古专家、非遗传承人等召开论证会,提出的“加强遗址周边环境风貌管控”建议被写入条例草案。
  三星堆管委会的独特价值,在于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立法视野。通过建立文物保护立法研究基地,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提供了“四川智慧”。管委会还启动了“立法保护古蜀文明”专项行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交了关于加强考古遗址保护的立法建议。
  


雅安市:生态立法的 “绿色引擎”

  作为四川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雅安市人大常委会自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系点体系以来,便肩负着“为生态立法探路”的使命。雅安地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拥有大熊猫国家公园、青衣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单元,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其立法工作须紧扣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主线。
  面对川西高原、盆周山区与平原地带交织的复杂生态格局,雅安创新建立与乐山、眉山、阿坝、甘孜、凉山5个市(州)及四川农业大学的“6+1”区域协同机制。这一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起覆盖20万平方公里、1800万人口的立法民意采集网:阿坝州牧民关于草原生态修复的建议,通过雅安“立法直通车”直达全国人大;甘孜州非遗传承人对藏羌文化保护的呼吁,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修订的重要依据;凉山州村民关于金沙江流域禁渔的诉求,推动“长江十年禁渔”配套措施落地。雅安市人大常委会的创新实践,还体现在立法与普法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立法联系点+法治文化阵地”,在社区、景区设立法治宣传栏、法治书屋,将立法过程转化为普法过程;启动“生态立法进万家”活动,通过漫画、短视频等形式,向群众普及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从雅安的青山到双流的空港,从三星堆的青铜到全省的协同实践,四川的三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创新,证明了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是民意的“传声筒”,更是民主的“孵化器”、法治的“播种机”。在这里,村民的生态担忧、市民的生活难题、文物保护者的专业思考,都通过制度化渠道转化为国家立法的“源头活水”,让每一部法律都浸润着基层的智慧与温度。
  当三星堆的“民意宣言墙”在晨光中闪耀,当双流的“立法直通车”穿梭于楼宇之间,当雅安的“6+1”协同机制持续汇聚川西民意,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式民主最真实的模样——它扎根于田间地头,生长在百姓身边,最终汇聚成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这,正是四川三个“国字号”联系点“声”动全国的深层密码,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最生动的注脚。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