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4月29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举行《条例》专场新闻发布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发布会“转站”四川旅游学院,在烹饪与食品实验管理中心内,在川菜技艺传承和创新孵化的灶台案板前,立法工作者、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各相关方一同为川菜发展“划重点”。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晓锋主持会议。
擦亮地域名片 护航舌尖产业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川菜不仅是四川亮丽的文化名片,更是连接巴蜀大地从田间到舌尖百姓日常的重要纽带。此前,四川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川菜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政策措施存在阶段性、零散性特点,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强化川菜发展法治保障。
《条例》是3月28日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省人大经济委副主任委员陈贵林说:“我省通过立法为川菜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全方位的法治保障。《条例》的制定对传承川菜技艺、弘扬文化、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通过川菜市场拓展、品牌培育、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推动川菜高质量发展、擦亮川菜金字招牌。”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贺江华介绍道,《条例》共29条,涵盖了促进川菜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传承弘扬等方面。
“《条例》的出台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提升川菜品牌的整体竞争力。”省人大代表、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执行会长、成都老房子餐饮集团总裁王眉潮表示,企业应当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探索川菜“巴蜀味”“国际范”路径
媒体记者的提问将发布会互动环节推向高潮。
如何走好川菜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国际化传播路径?商务厅副厅长尹奇志表示,川菜的优势在于大众消费与精致餐饮并存,能满足多元需求。川菜发展不仅要深入挖掘川菜文化,做“靓”川菜品牌、促进川菜消费,而且要依托餐饮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川菜国际化表达,提升川菜的全球影响力。“两条腿”走路,让川菜既有“巴蜀味”,又有“国际范”。
如何保障川菜非遗传承人、“老字号”后继有人?省非遗协会川菜专委会主任杜莉回应道,川菜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形成完善名录体系,川菜专委会将搭建平台助力传承人创新,支持年轻从业者拜师学艺,开展联合行动壮大传承队伍。四川旅游学院副校长王冲补充说:“学院向社会输送了大量川菜技能人才,全省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全链条的培养体系,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深耕、管理创新、文化传播、教育科研、创新创业等复合型人才。”
《条例》的实施不仅能够规范川菜制作工艺,确保消费者品尝到正宗地道的川菜美味,还将有力促进川菜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推广。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专业教师徐孝洪分享道:“川菜立法是我们的骄傲,有了畅通的产业链保障,我们就可以集中发力发展川菜。”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举办的首个法规专场新闻发布会,也同步开启了省人大常委会‘人大与青春同行’系列活动。”全晓锋介绍,“随着《条例》的实施,川菜产业在法治轨道上,将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国际传播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川菜金字招牌也将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