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品牌化建设以及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是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环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这个重点,扎实开展专项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专项审议市政府相关工作报告,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一、抓基础,力促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坚持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积极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开展专题视察和调研,掌握客观真实情况,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积极寻求对策,督促加快发展。先后组织部份人大代表,开展了优质粮食、水果、蔬菜、桑茶园和畜禽养殖等10余个种养殖及其发展规划的视察和调研,实地察看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推进情况,要求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基础设施规划与产业布局相结合、相协调,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要不断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使更多的农户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目前,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一是产业带基本形成规模。到现在为止,旭水河沿岸建成了20万亩蔬菜,越溪河、自荣路沿线及富顺建成了30万亩柑桔,建成了自贡环城60公里乡村旅游;贡井区龙潭镇(川龙潭蔬菜)、白庙镇(李必祥血橙)、荣县古文镇(忆天香蔬菜)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自流井区飞龙峡景区、贡井区建设镇固胜村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加速扩展。优质粮食、畜禽、蔬菜、林果、水产基地得到巩固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10万亩大棚蔬菜亩收入上万元,24.5万亩粮经复合农业呈现“千斤粮、万元钱”的效益。
二、抓核心,力促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坚持把培育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来抓,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在工作中,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于去年在市内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到有关市州学习其先进工作经验,重点在政策引领、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监督力度,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到农村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支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拥有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1户。二是引导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发展。鼓励引导农户通过统一组织生产、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发展联户经营,到目前为止,社会力量领办创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和信用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1138户。鼓励农民合作社以产品、产业和品牌为纽带,跨区域、跨产业合作与联合,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农民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能力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独自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完善生产经营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和直销,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三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支持有生产规模,有资金、技术、管理实力的专业大户和城乡业主创办家庭农场,鼓励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家庭农场集中,引导农户承包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作价入股家庭农场。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地、开展农产品加工营销、引进专业人才,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大户。支持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互换并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引导扶持兼业农民成为专业农民、普通农户成为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三、抓重点,力促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坚持把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为企业集聚集群、协作配套发展搭建平台,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一是积极关注规划建设中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高度重视园区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对西南(自贡)无水港—西南粮油及农副产品物流加工产业园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指出要加大粮油收购、贮运工作力度,防范粮油供应风险;要强化协调服务,提升我市粮油保障能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专项视察和调研,力促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服务,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扶持,有效地推进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立足农业资源,搞技改、办新厂,全市农产品加工经营业绩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初加工、精深加工完成了新一轮技改扩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成长发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2户,主营业务收入超230亿元,企业普遍盈利。全市136户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56%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抓关键,力促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坚持把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化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工作中,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化工作监督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不断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创建农产品及其加工名优品牌,不断促使农业品牌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一是“三品一标”加速认证。全市认证绿色食品56个;有机产品2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富顺再生稻、香辣酱、豆花蘸水,自贡火边子牛肉,冷吃兔,荣县新桥枇杷,沿滩区太源井晒醋,贡井区五宝花生、龙都早香柚)。二是加速创建名优品牌。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龙都茶叶、巴尔饲料及添加剂、美乐香辣酱);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件(“荣县油茶”油茶籽及食用油);四川著名商标18件;四川名牌产品17个。名优品牌已覆盖茶叶、调味品、肉食品、大米、蔬果、笋竹、白酒、饲料、蚕丝绵被等主导产品产业。
五、抓纽带,力促利益联结机制建设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纽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督促政府鼓励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合同、订单、入股等方式联结农户,实行保护价、高于市场价、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和合作方式建立了189万亩农林水产基地、480万头牲畜养殖基地、2030万只禽类养殖基地,实行保护价、优质优价、二次返利收购农产品,形成了比较紧密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生产基地”合作联合发展关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市355个一村一品专业镇村。同时,在巴尔农牧集团公司等5户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政府投入折股+保息分红”新机制,折股量化财政生产性项目资金2825万元给8个村的1641户农户,组建8个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撬动3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抱团发展生猪、肉兔等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务工收入1128万元。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纽带,不断地推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收入增加,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