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报告全省2011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2011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地、各部门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决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发展、灾后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等重大机遇,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积极应对、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困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70.6亿元,增长14.8%,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从计划执行情况看,上半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坚持把投资作为促增长、促发展的有力手段,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投资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67.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938.2亿元,增长19.6%。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三大重点领域完成投资5007.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2.2%。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1044.9亿元,增长49.1%,同比增加投资344亿元。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500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15.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9%;一汽大众成都轿车基地、仁宝笔记本电脑、大渡河黄金坪水电站等8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项目达到28007个,占全部项目的94.3%,累计完成投资8070.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3.2%。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到位资金7799.7亿元,建设资金基本得到保障。
(二)农业发展基本平稳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稳定发展的局面,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8.2亿元,增长3.2%。小春粮油喜获丰收,小春粮食总产量777万吨,比上年增产15.6万吨。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加,总产量1777.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57.5万吨。油菜籽总产量213.4万吨,比上年实际增产8.1万吨。大春粮食播面7416万亩,增长0.54%。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形势基本平稳,上半年全省肉类总产量增长0.3%,禽蛋和牛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55亿元。新增蓄引提水能力5.5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10个率先探索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取得明显成效,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
(三)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6%,增幅比全国高7.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饮料食品等12个重点行业增幅超过30%。工业完成投资2760.6亿元,增长15.6%,其中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492亿元,增长15.7%。企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8%,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重点监测的130种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达81.5%,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625.3亿元,增长48.7%。要素保障有力,全省工业用电597亿千瓦时,增长12.2%;天然气供应量69.2亿立方米,增长18.1%。
(四)服务业持续发展
坚持把服务业作为调整结构的重点,大力推进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商贸、旅游、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服务业,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1%。旅游实现总收入1231.8亿元,增长29.7%。总部经济快速发展,GE全球创新中心、EMC全球卓越研发中心等跨国公司在成都设立了研发中心。金融运行平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1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784.7亿元,增长18%。
(五)消费需求稳步扩大
在消费刺激政策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带动下,全省消费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7.7亿元,增长18%。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4.7亿元,增长18.1%;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亿元,增长17.3%。全省汽车类零售额398.5亿元,增长19.8%;家电下乡实现销售额73.1亿元,增长66.6%。
(六)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成功举办“台湾—四川活动周”、“川港金融合作周”、“文化中国·锦绣四川”欧洲行等一系列活动,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47.7亿美元,增长6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1.5亿美元,增长62.1%;国内省外实际到位资金3760亿元,增长31.1%。累计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4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优化进出口结构,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上半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94.4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出口107.6亿美元,增长21.8%。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48.6亿美元,增长13%;完成营业额24亿美元,增长28%。
(七)财政收支情况良好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力推动了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上半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98.8亿元,收入规模稳居全国第8位,增长39.8%,增幅较上年同期高7.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838亿元,增长35.8%。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45.9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增长23.1%。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涉及民生方面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支出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33.1%、46.7%、36.9%。
(八)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着力推进各项民生工作,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88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0元,增长20.1%。就业形势平稳,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2.6万人,占年度计划的66.6%,失业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1万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83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3%,藏区“9+3”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上半年全省一般预算民生支出117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总额的67.1%。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已开工25.4万套,占中央下达计划的73%。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39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5.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5.3%;失业保险50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1.5%;生育保险55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2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9.3%。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扎实推进。
(九)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得到加强
继续深入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完成造林总面积192万亩,其中,人工成片造林150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0万吨。能源消费总量、全社会用电量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持续回落,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400.8万吨(当量值),增长14.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电力、石油、化工、水泥、冶炼、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842.9亿千瓦时,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4%左右。
二、当前发展环境和经济运行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进入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不断出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和扩散,美国依然面临高失业率、债务高攀等多重风险,日本经济遭受大地震、海啸及核泄漏的冲击,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胀压力,宏观环境异常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更加曲折。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经济增长9.6%。物价上涨过快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6月份CPI同比上涨6.4%,创三年来的新高。国家今年已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三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国内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能源资源等要素短缺,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涨压力加大,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放缓。下半年国家将坚持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不变,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我省发展面临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物价仍高位运行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翘尾因素影响物价上涨4.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1.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3%、7.8%。当前多重因素推动物价上涨,原燃料、劳动力等成本因素推高了生产者购进价格,支撑终端价格居高不下;近期生猪出栏减少和猪肉价格大幅上扬,食用油成本压力的释放,加大了副食品价格调控难度;我省进入夏季自然灾害多发期,以及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造成粮食价格上涨预期增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企业变相涨价行为强化了消费者涨价预期,对市场消费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资金等要素制约加大
国家货币政策调整,信贷投放明显收紧,上半年全省新增人民币贷款1717亿元,同比少增367.6亿元,贷款余额增速同比回落6.4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845亿元,企业经营、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从投资到位资金来看,财政预算内资金同比下降16.2个百分点,贷款增幅同比下降37.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金缺口较大,银行新增工业贷款仅为去年同期的70%左右。国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对融资平台采取“只收不贷”,平台公司融资困难。此外,土地指标紧张,征地拆迁难,部分市(州)、园区建设用地缺口大。
(三)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工业投资增幅回落,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比全省投资增速低4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1.2%下降到39.8%;技改投资增速比全省投资增速低3.9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4.3%下降到23.5%。重大产业项目偏少,影响工业发展后劲。优势产业扩张不明显,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上半年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3.4%,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四)服务业发展缓慢
我省服务业发展长期低位运行,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支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要素集聚、吸纳就业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服务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尚未很好落实,整合推进的机制不健全,统计体系亟待规范完善。上半年服务业增速有所回落,完成全年12%的发展目标任务艰巨。
此外,灾区群众、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食品安全、汛期安全、公共安全等问题也需高度重视。
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下半年我省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4%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能够圆满完成年初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但要完成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服务业增长12%的目标任务,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对于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宏观形势依然复杂,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又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继续把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作为主要着力点,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强化市场供应监管,着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1 切实做好市场供应。建立完善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应急预案,抓好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工作,确保市场供应。抓好产销衔接,完善省内产销合作机制,支持农超、农校对接和平价超市建设。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免费通行的品种,逐步对农产品流通实行税收优惠。坚决取缔和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及时取消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进一步降低流通环节费用。
2 加强市场监管。大力开展价格监督检查,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维护良好的市场和价格秩序。加大对企业自主定价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预警,建立健全价格披露机制,及时公布市场价格情况,客观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准确阐释价格政策,稳定社会预期,防止价格波动引发极端事件。
3健全调控机制。抓紧研究出台《四川省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实施意见》、《四川省应对价格异常波动处置预案》和《省级价格调节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全省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和手段。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增强各级政府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增加储备和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
(二)加快项目建设,努力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1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扩大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抓项目不动摇不放松,确保完成1.5万亿元的投资奋斗目标。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500个重点项目。继续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争取尽快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切实抓好明后年新开工项目的筛选储备,增强投资持续增长的后劲。加强统筹协调,确保9月30日前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围绕重点投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财政资金拨付进度。深化银政企合作,落实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大项目推荐力度,努力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和政策性倾斜。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扩大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规模,鼓励保险直投。积极推动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发挥好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作用,放大基金的投融资效应。规范发展投融资平台,做好融资平台还款的各项整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在管控贷款风险、规范运作的前提下,积极满足融资平台合理的资金需求,维持正常的资金供应。
3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规范发展BT、BOT等建设模式,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畅通民间资本运作渠道,规范民间信贷行为。进一步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引导。
4切实保障项目用地等要素需求。积极争取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年度用地计划,加大省上预留年度计划的比例。突出重点,将有限的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全面清理低效闲置土地,有效盘活存量土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各种用地定额指标,提高土地开发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效率。做好能源总量平衡,加强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着力推动“两化”互动发展
1统筹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着力构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的规划体系,强化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推进城镇体系与产业体系协调联动。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明确“两化”互动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政策保障。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发布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实施和重点产品培育。创新资源开发模式,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抓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产业基地建设。编制实施四川省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规划,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大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切实抓好四川石化、川威钒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3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为核心,连接各大区域中心城市交通干线为轴线,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格局。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加强城镇交通、供水、供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城市集聚要素、吸纳就业和产业发展的水平。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搞好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4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高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抓好商贸、家庭服务、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尽快成立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形成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武都、亭子口、小井沟、白岩滩、黄桷坝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设和都江堰、升钟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抓好农村机电灌溉设施和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土,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2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依靠科技提高粮油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生产能力。加强技术指导,搞好作物田间管理,深化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努力夺取大春丰收。及早谋划小春备耕和适时播栽,为明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强化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自给率。继续实施新增出栏1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工程,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完善主要畜产品特别是生猪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促进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
(五)全面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发展。抓紧做好规划实施,出台《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省新跨越的决定》和《贯彻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推进措施,扎实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按照“双核五带”的总体布局,制定分类指导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充分发挥成都发展核心引领示范作用,搞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深化川渝合作,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和工作协同推进机制,围绕城乡统筹、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内陆开放、生态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
2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贯彻落实加快藏区、彝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效应,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实施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大力推进藏区民生工程和彝家新寨建设,实施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编制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大力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优势资源开发。
3大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加快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抓紧推进产业振兴、扶贫帮困、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增强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灾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转移,促进灾区产业振兴。把灾区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创业,尽快脱贫致富。
(六)深入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总结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全域。继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市场主体改革,健全公平竞争市场体制。继续深化资源性价格体制改革,完善煤电联动和水电定价机制。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加快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并联审批制度。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2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巩固已有招商引资成果,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地服务工作,推动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三星、LG、西门子、美国通用、宝洁成都基地等重点产业化项目,力争年内有所突破。抓住世界产业大分工大调整和日本震后产业转移的新机遇,积极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9+2”、新川合作机制等各类重大投资活动平台作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全力组织好第十二届西博会,力争我省签约额达到5500亿元。
3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大对重点进出口企业的指导和帮扶力度,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贸易便利化措施,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示范地。加强外贸主体队伍、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品牌和境外营销体系建设,促进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和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4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对接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理清我省借势发展的重点和路径,加快把我省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核心腹地,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推动落实与对口援建省市签订的合作协议。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力争与东盟、南亚等地区合作有新突破。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强化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加强以若尔盖高原湿地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健全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逐步建立流域、森林、草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2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分解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责任。继续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发展,把好项目立项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环评工作,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节能和环保措施落实。突出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大力推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培育壮大一批节能服务公司。加强节能减排监控预测分析,加快建立节能减排信息统计监测平台,动态管理节能减排工作。严格年度目标考核,落实奖惩措施。
3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工业节水,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落实用地节地责任,加强土地管理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加快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好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和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八)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抓实抓好民生工程。整合各种资源力量,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巩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成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创新公共服务方法,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推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形成推动实施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
2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强化目标管理和督促检查,切实保障土地供应,搞好资金筹集,减免相关税费,保障工程质量,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抓紧完善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和退出办法等方面制度,强化社会监督,确保分配公平。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稳定市场预期。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确保年初确定的房价控制目标实现。
3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两新”组织的服务管理,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特殊行业场所的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体系的作用,及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强化安全生产,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坚决杜绝各类特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异常复杂,任务特别艰巨。我们将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努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