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海萍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报告全省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情况,请予审查。 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有力指导、省委坚强领导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大力监督支持下,全省法院着眼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坚持能动司法、服务大局,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强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积极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围绕大局突出审判重心,服务建设创新型四川 知识产权审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自主创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职责。全省法院立足审判职能,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构建“以依法保护激励创新创造,以权益平衡促进运用管理”的知识产权审判格局。受理的案件类型已覆盖知识产权所有领域,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典型类型,扩展到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网络域名、民间文学艺术、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新兴领域。2009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227件。其中,民事案件3780件,标的金额6.98亿元;刑事案件420件,行政案件27件。 重点审理好涉专利、技术秘密、技术开发等科技类知识产权案件,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省法院围绕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高度重视科技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准确把握司法政策,正确适用侵权判定原则和方法,依法审慎裁判。特别是对于经济增长有重大突破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依法加大保护力度。三年来,共审结相关纠纷案件780件,促进了科技强省、科教兴川战略的实施。如王东升诉鞍山北润智能公司、攀枝花白马球团公司润滑装置专利侵权纠纷案,被告试图混淆现有技术与专利技术的区别,逃避侵权责任。法院结合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准确划定权利人核心技术范围边界,明晰现有技术与专利技术的合理界限,依法认定被告产品构成侵权,在业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又如堀茂(日本籍)等人侵犯商业秘密案,省法院依法认定堀茂等人盗窃、披露、使用成都某公司相关保密技术图纸,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依法判处主犯堀茂有期徒刑二年五个月,并处罚金五十万元,有力惩处了侵权犯罪分子。 重点审理好涉商标、商号、特殊标志等标识类知识产权案件,规范市场竞争、服务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依法打击假冒商标、恶意抢注、“傍名牌”等侵权犯罪行为,建立完善大要案报告督导制度,综合运用多种责任方式,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专项活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我省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如贵州台郎酒厂仿冒郎酒品牌大量销售,一些中小酒类企业也纷纷仿冒销售,严重威胁郎酒公司生存发展。郎酒公司提起维权诉讼后,我院调解促成台郎酒厂停止侵权并赔偿。三年来,共审结相关纠纷案件882件,为“五粮液”、泸州老窖“国窖1573”、“张飞牛肉”等我省著名品牌提供了及时充分的司法保护,有力打击了市场假冒伪劣之风。在规范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工作方面,我们严格执行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备案制度,审慎认定了“新希望”、“丰谷”、“恩威”、“地奥”等21个驰名商标,依法驳回10件认定请求,确保了司法认定的准确性和公信力,促进我省从制造大省向品牌强省加快转变。 重点审理好涉著作权、邻接权、传统知识等文化类知识产权案件,推进文化创新、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全省法院通过开展“司法护权,激励创新”等主题保护活动,依法保护著作权、邻接权等基本文化权益,妥善审理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信息网络、文化娱乐、广告设计等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对涉及作品和录音录像制品等表达性知识产权案件,妥善处理创作者与传播者、利用者的利益关系,加大保护力度,严厉制裁盗版等侵权行为。三年来,共审结相关纠纷案件2205件,有力保障了全省文化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如2010年以来我省多家KTV经营者侵犯王洛宾音乐作品著作权,王洛宾之子王海成先后提起侵权诉讼50余件。省法院指导各地法院以判决、调解等多种方式依法妥善处理,保护了权利人权益,规范了KTV行业的经营行为,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我们在审判工作中,还注重加强对传统医药特别是川产中药材等优势资源,蜀锦、蜀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食品制作工艺的保护,增强巴蜀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我省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重点审理好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服务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围绕实施我省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依法审理好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给予境外当事人平等保护,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三年来,共审结涉外知识产权案件96件,先后审理了涉及“LV”、“迪奥”、“登喜路”、“芝华士”、“拉菲”等国际著名商标的大要案件,给予境外当事人平等的国民待遇,营造开放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有效保护了中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如鲁道夫·达斯勒体育用品波马股份公司诉新津天和成商贸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个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依法判决相关侵权人停止销售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保护了国际知名品牌公司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我省对外开放的良好司法形象。 二、把握规律创新审判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 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性强、审理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全省法院认真把握知识产权审判的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完善审判制度机制,努力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 优化案件管辖布局,整合审判资源。按照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著作权、商标权等普通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一般由中级法院一审,专利权、植物新品种等特殊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由省会城市所在地中级法院一审。为适应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四川的战略需要,省法院针对我省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特点,积极争取最高法院扩大指定管辖范围,在成都中院之外,新增加绵阳中院对专利权、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进行管辖;针对我省著作权、商标权纠纷集中多发等情况,积极争取最高法院指定成都市高新区、武侯区、锦江区3个法院为西部首批具有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促进了管辖法院格局更加合理。 积极探索“三审合一”模式,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根据现行法律规定,知识产权案件因涉及诉讼程序不同,一般分别由民事、行政和刑事审判庭审理。为更好地综合运用各种司法保护手段,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统一裁判尺度,全省法院积极试点,探索由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审理民事、行政、刑事三类案件的“三审合一”审判模式。目前,绵阳中院、成都市高新区、武侯区3家试点法院共集中审理三类知识产权案件1054件,案件服判息诉率提高2.26个百分点,审理周期平均缩短10.8天以上,有效提高了审判质量和效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完善专家陪审员、专家证人制度,破解专业技术难题。针对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技术性强、案件事实认定难度大等特点,全省法院将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士选聘为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帮助解决案件相关的专业性技术问题。三年来,全省法院共选聘73名专家型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2598件,有效解决了大量专业技术难题。同时,为确保案件当事人、代理人能抓住关键问题,准确、全面地举证质证,省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案件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专家证人的资格、出庭作证的程序、专家证人意见采信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有效缓解了案件事实认定难的问题,确保了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量。 加强巡回审判,降低维权成本。为使创新主体及时维权、摆脱讼累、集中精力进行创新创造,省法院出台开展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的《指导意见》,提出18项具体要求,指导各级法院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触角延伸到创新一线,及时就地解决纠纷。成都中院进入市经济开发区进行巡回审判,绵阳中院在市农业局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成都武候区法院以“车载法庭”形式在汽配城、鞋城等地开展巡回审判。三年来,全省法院共巡回审判知识产权案件185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努力打造一流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知识产权审判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对法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省法院坚持优中选精,从精通法律、熟悉外语、了解科技的人员中精心选拔、培养。目前,全省16个中院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6个中院设立了相对固定的专业合议庭。全省133名知识产权法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30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4人。各级法院采取集中培训、上下对口交流、庭审观摩、案件评查等多种形式,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互派干部交流任职,选派法官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深造,着力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三、主动协调各方支持配合,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离不开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及各界配合。全省法院主动作为,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各方支持配合,延伸审判职能,扩大工作效果,着力优化知识产权审判环境。 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大调解”机制,形成保护合力。针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为及时化解纠纷,使创新主体尽早摆脱讼累、更好进行创新创造,全省法院积极作为,借助全省“大调解”工作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大调解”机制,推动各方力量共同保护知识产权。省法院和省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联合出台《实施意见》,切实加强调解工作的衔接配合,及时有效化解纠纷。三年来,全省法院共调解、撤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430件,调撤率达64.29%;邀请、委托行政机关、行业组织等调解知识产权纠纷219件。 建立联系创新主体常态机制和司法预警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违法侵权案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三年来,省法院与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长虹电器公司等100余家创新主体,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7次,回应解决司法需求25项。同时,针对一些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及时发出司法建议,帮助其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预防风险,降低矛盾纠纷成诉率。三年来,全省法院共提出60余条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方面的司法建议,90%以上得到采纳。 依靠人大监督,改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全省法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旁听知识产权案件审理,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邀请参加业务活动等方式,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络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三年来,全省法院共邀请人大代表旁听知识产权案件庭审43次,办结人大代表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建议16件,办结率100%。如有代表提出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建议后,省法院认真组织研究落实,加强对涉农知识产权案件的监督指导,妥善处理了德润种业公司与德农正成种业公司两家知名企业间历时8年、标的金额达3700余万元的植物新品种权纠纷等重大案件,维护了农业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宣传,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全省法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文化宣传,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邀请社会公众旁听庭审、公布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知识产权保护成果。今年“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精选12件案件公开庭审,召开3次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20件典型案例,回应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关切,促进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还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产权审判任务日益繁重。三年来,全省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均增速达39.09%,比同期其它案件增速高出26.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287件,与去年同比增长60.88%。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二是知识产权案件审理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相关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技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合理平衡私人权益和社会公益的难度不断增加,而司法裁判对相关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对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质量、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知识产权法官较为短缺,特别是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复合型审判人才相对匮乏。133名法官中具有理工科专业技术知识背景的仅10余人,亟需打造和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化解矛盾纠纷综合能力强、适应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需求的高端人才。四是知识产权法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市场主体保护、运用知识产权能力还不强,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仍较薄弱,一些侵权人抵触、阻挠司法保护工作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省委领导和人大监督下,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情况报告,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全省法院将以此次专题汇报为契机,深入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按照省法院党组“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 (一)进一步服务发展大局。坚持把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置于大局中来谋划,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中来推进,努力实现案件审判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坚持能动司法,主动作为,以执法办案为中心,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的司法保护,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和产业壮大,保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推动科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二)进一步完善审判机制。积极争取最高法院支持,扩大“三审合一”审判模式试点范围,完善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审判协调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审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司法效率;强化审判指导,采取专题研讨、发布参考性案例等多种方式,完善上下级法院沟通协调机制,统一裁判标准。 (三)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广泛争取政策支持,积极招录、培养具有科技专业特长的复合型法官,优化队伍结构;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和锻炼机会,提升知识产权法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群众工作能力。深入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公正为民、求实奋进”的四川法院精神,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打造一流的知识产权法官队伍。 (四)进一步优化审判环境。坚持向人大及时报告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的重大情况、重大部署,高度重视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切实改进工作。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诉讼审判与非诉讼机制的有效衔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合力。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宣传,不断提升企业、社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人大监督是推动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强大动力。我们将以这次工作汇报为契机,不断完善自觉接受监督机制,始终把人民法院工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之下,深入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创新,努力把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司法品牌,为建设创新型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