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运筹帷幄一项工作的前决,是对该项工作的来龙去脉都必须成竹在胸。调查研究,是了解实情摸清家底的根本方法,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人大常委会作为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将调查研究置于各项工作的前列,是提高人大工作实效,推动人大工作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本环节,是领导者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让决策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和群众检验的根本保证”,人大工作坚持调研先行,既是人大工作本身性质的要求,也是实现人大工作自我超越的标杆,巴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延荣一直倡导将调查研究作为提升人大工作的硬件来夯实。 苦行,身入现场察实情 调查研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迈开双腿,像苦行者一样身体力行地深入现场实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千家万户,用身体奔波的疲劳苦累来换回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换回对民情民意的把握,换回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作风的信任认可。 巴中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创新调研方式,鼓励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因时、因题、因势采取不同的调研方试方法,务求做到灵活、恰当、务实。一是紧扣全市发展主题不拘一格参与调研,为深入了解全市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进度,市人大常委会先后数次集中组织国省市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让人大代表亲自到建设现场和项目一线,亲身感受全市巨大的发展变化。同时,人大代表、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也主动围绕发展主线,自定选题,明查暗访,形式多样的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研方式的改进,该市人大调研改变了过去过多听取汇报,过多注重面上调查和明查明访,而侧重于直接走访群众、蹲点调查和暗查暗访相结合,做到了不仅有面上的汇报和座谈,也有个别的交谈和暗访,确保了调查研究在行动方式上的真实可靠。同时注重了既继承运用传统的调研方法,又学会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注重采用现代调查研究方式,又从调查研究的手段上做到创新和与时俱进;既熟悉了解本地情况,又外出学习考察他人的经验,在比较借鉴中启迪了思维,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知,使调查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二是积极通过开展“挂、包、帮”活动,将调查研究与帮贫扶困相结合,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纳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让代表们通过推动群众发展致富的活动来投身调研,丰富调研内容。王坪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自去年以来进行了修缮扩建,由于该地位于通江地势十分偏远的乡村,出行十分不便,为加快工程进度,省人大代表、市委书记李刚先后36次深入该挂包点调研指导,通过在调研中拓展思路,将旅游景点打造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成了占地300亩的“巴山新居”聚居点,聚集农民一百余户,打造出了“文明、现代、优美”的“红区第一村”和配套完善、产居结合的统筹城乡示范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延荣也先后20余次组织带领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深入全市各产业园区、新村聚居点、重大项目建设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现场察看,不仅对市委发展战略的整体推进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掌握,同时也通过现场督促,促进了战略实施进程。自换届以来,全市人大代表共走访群众10余万人次,反映群众意见三千余条,共提出议案和建议六千多件,帮助群众制定发展规划近两千个,落实致富项目三千余个,直接帮扶钱物五千余万元,办成实事近五千件,从而把人大的足迹“印”在了群众心坎上,推动办成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和好事。 善听,耳集众言晓民意 开门纳谏,从谏如流。调研是听取民言汇集民意的重要渠道。作为民意表达的人大常委会机关,坚持用善听的耳朵,采集众家之言,然后知晓民意,体恤民情冷暖疾苦,推进人大代表增进群众感情,密切联系群众。 巴中市人大常委会要求每名人大代表在联系群众深入调研,在调研中认真听民声、解民忧。明确每名组成人员联系2-3名市县人大代表,每名市人大代表联系1-2户群众,坚持代表小组集体调研活动和代表单独调研联系相结合,落实人见人的直接联系倾听方式,了解群众最真实的状况,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掌握群众最真实的意愿,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直接的现实困难,力争实现“三个一”目标,即每年至少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推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将调研走访联系情况和目标实现情况记入履职档案、适时通报。 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将全市一万余名国省市县乡人大代表划分为一千余个代表小组,明确联系对象两万余名,建立起以选举单位和选区为网格,逐级推进到基层单位、农村和社区的群众调研联系体系,实现了代表“全参与”、区域“全覆盖”、民意“全收集”。今年春节前,150名平昌籍农民工在江苏盐城遭拖欠工资1000余万元,讨薪事件虽被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两次报道均没有结果。作为律师的平昌县人大代表何彬彬,在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远赴江苏提供法律援助,她不畏艰难,虽历经周折,但却最终促成业主和建筑方筹资300万元预支了部分工资,协调帮助农民工提起诉讼,受到农民工万分感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延荣在调研中,有农民反映巴山新居聚居地建设过程中,个别地方没有兼顾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致使农民有房住没地种,有休闲运动场所但却没有干事出力的场地,生活不习惯,据此,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迅速提出监督建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居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产居结合,积极配套农村产业,让农民住进新居后,有项目找钱,有地方干活,有门路致富。在调研乡镇人大工作时,有基层人大工作者反映他们由于工作环境决定其工作接触面小,对人大工作程序性握不准,希望有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对此,市人大常委会迅速汲取这一建议,除加大委派省级机关进行乡镇人大主席业务培训外,还在市人大常委会议上坚持轮流邀请乡镇人大主席旁听,从而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上级人大常委会议的相关工作细节。 多问,嘴索根源辨曲直 刨根问底,方能索源知根,明辨是非曲直。市人大常委会倡导在调研中,多同群众聊天交谈,多问一些生产生活中的琐碎事和烦心事,多从群众欲言又止的忧虑中去深问,去追源,去探究群众的难言之隐和真实想法,并以群众的满意来考究我们问得是否入心,来评判我们工作的得失。岳俊聪、王国学等省、市人大代表在调研中通过问刨根问底的追问,挖出了南江县大河镇太平村三组群众饮水难问题的症结,通过亲自上门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彻底解决了该村21户农民祖辈渴盼的饮水难大事。 为保证调研过程中能问出实情,问出是非,问出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调研同定期走访相结合,明确要求每名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每年走访群众不少于4次,并作出时间节点安排,访谈后要填写《联系群众信息登记表》,实行签名反馈,确保走访到家,问到实处。市人大代表王莉平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她坚持以女人的细腻多问,每次在农村调研时,她总会对农民争吵最厉害反响最激烈的话题最感兴趣,常常深入问题一线,直面矛盾双方,面对面的问谈,然后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今年3月,南江县大河镇大河村计划集资硬化村道路,但是部分群众对此有抵触,思想统一不起来,双方争执不下,王莉萍获知情况后,亲自来到抵触最强烈的村民家中,通过耐心细致地拉家常,终于问出了症结,她迅速趁热打铁对这些问题进行疏理,有理的立马同村委会的干部们进行交流要求采纳整改,理亏的她又苦口婆心一条理一条理地解释宣传政策,终于,真诚所致,金石为开,有意见的群众想通了,说“只要王代表讲了,我们就信服!”,在短短不到1个小时内,就集资113万元,使该村公路硬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勤思,心生良策助发展 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促进和帮助。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要求调研报告要能引起市委重视并纳入决策参考,从而引发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工作部署,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某项工作和实践。因此每一次调研活动,参与调研的同志都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用心探索,提出操作性强极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防止调研走过场,搞形式,或只调研无结果,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坚持“六要”来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机制,一要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党委报送调查研究报告,便于党委决策参考,促进决策转化;二要变成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赋予法定效力,推动重大工作;三要用代表议案或建议的形式向有关部门交办,促进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四要以人大机关的名义及时向有关部门印送调研成果,促进合理化建议得到实践运用;五要重视和加强调研成果的宣传,力求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思想有所启迪,认识有所深化,行为有所促动,达到释疑解惑,凝心聚力,共促发展的效果;六要健全调研成果运用的跟踪问效机制,并将成果转化实效作为衡量调研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坚持开展调查研究同“思发展、谋跨越”参政支招活动相结合。组织人大代表紧扣“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针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巴山新居、扶贫开发、招商引资、职业教育等重点工作精心选题、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2156份,提出建议2850条,为各级党委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积极为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献计献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