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彰显新闻个性 传递人大声音

时间:2007-12-07来源:未知
  

  人大新闻宣传是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承担着宣传人大制度、报道代表履职活动、传递民主法制精神的重要职责。同时,人大宣传工作水平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实践证明,哪里的人大宣传有声有色,哪里的人大工作就顺风顺水。但环顾当前各地的人大新闻,还大量存在着形式上“板着脸孔说政治、照着报告说新闻”、分布上“会时多、平时少”、内容上“议程报道多、履职报道少”等现象。如何增强人大新闻的个性特色与吸引力,让民主法制进程中的“闪光点”鲜活的展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使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行为被更多的选民所知晓,为人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当前人大宣传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消息撰写:关注大潮流中的小事件。消息是人大宣传工作中用得最多的“常规武器”,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快”与“小”,“快”是消息的生命,但它的小体积往往又限制了对信息的承载量。要让消息抓住读者的眼睛,最主要的就是要善于从大潮流中捕捉小事件,及时地发现“报春第一枝”。近年来,随着各级人大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公民权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所实践,这种权利意识的觉醒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重皇权轻人权”、“君为重民为轻”传统意识的社会而言,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但也正因为“传统之重”,在维权的路上,注定了会有许多坎坷与矛盾。如获湖南省第十五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一等奖的《谁有权检查电话详单》(《长沙晚报》(2004年5月18日)),用一个民事诉讼案例,对当时大家尚有疑问的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进行了解读,并在文章的最后,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的讲话,清晰地传达了“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属于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整篇文章按事件的发展分成三个层次,用六百多字就把一次法律解释出台的前后过程虚实结合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读故事般的感觉中从省人大常委会一次“小”解释里读出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大”潮流。

  代表专访:多说故事少画像。细观各地的人大刊物,代表专访占了相当的份量,这类人物通讯的采写是宣传人大代表履职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有些代表专访,读来感觉如同一份先进人物事迹介绍,有些甚至变成了政治签定书,这种把“活”的写成了“呆”的、把“立体”的写成了“平面”的代表专访,自然就无法凸显出独特的“那一个”来。细品穆青、徐迟等大家笔下的人物通讯,莫不是让人物自己的故事把人物撑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写代表专访时,要多说故事少画像,让人物在宕荡起伏的叙述中变得丰满、生动。如有“卧底代表”之称的陈建教,其传奇的经历与个性十足的履职方式,让其很有可采访的“深度”,但这种“深度”也增加了写好他事迹的难度,如果在取舍上不能抓住重点,就会变成“满堂菩萨”,不知该拜哪个;如果在层次上安排不清,则又会出现“张飞战岳飞”,让读者不知所云。而刘少一等所写的《“小黑脸”京城唱响正气歌》(《湖南日报》2002年12月26日,获湖南省第十三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一等奖)却只浓墨重彩写了陈代表“卧底京城,为民讨薪”这一个事例。这篇代表专访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篇讲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则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写法。全文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四个部分――“打工仔紧急求助”、“陈代表卧底京郊”、“建议信惊动京城”、“承包老板送钱上门”,每个部分都相对独立,但通篇读下来,却感觉结构紧凑、张驰得度,陈建教的侠义形象跃然纸上。

  会议报道:开启你的慧眼。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会议是人大履职的主要方式,“两会”报道也是人大宣传工作最主要的内容。但“两会”强烈的政治性和程序性,让报道“两会”的新闻往往严肃有余、生动不足,一些新闻甚至变成了会议议程或会议报告的转载版。要让这种字正腔圆的会议新闻激发起普通人的阅读兴趣,除了会议内容这一本质上的东西要有突破与创新外,作为宣传工作者而言,要时刻以新闻的眼睛去注视会议,在常规中找到亮点。如《人代会上新亮点》(《人民之友》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十三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一等奖)一文,作者以一个地方记者的眼光来看在京召开的全国人代会,敏锐地捕捉到了讨论发言时,每每是基层代表率先“打头炮”这一现象。全国“两会”,不可谓不大,基层代表发言踊跃与否,不可谓不小,但作者用七百来字的篇幅,从北京“的哥”的闲侃到与会基层代表的发言,用乡土的眼睛来看“居庙堂之高”的政治活动,向读者清晰的传递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臻成熟、人大代表履职热情日益高涨这一民主建设之“重”。会议报道往往以综合性报道为骨架,以议程报道为血肉,一次被读者所欣赏、喜爱的会议报道,应该是“骨骼”健壮、“血肉”丰满、翔实生动的报道。

  专题策划:展现新闻背后的人与事。民主与法制的推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报道人大工作时,除了要重点关注那些前进轨迹上的“拐点”――重大事项外,往往还要宣传许多由于人大“润物无声”的工作而所产生的某种现象。这种报道方式常以一个事件为引子,将一些相关的内容以组合报道的方式集中推出,人们常称之为“专题策划”,这也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主要方式,如《南风窗》的“独家策划”、《暸望》的“专题报道”,都是这种报道方式的经典模式。“专题策划”信息量大、连续性强,能以全景模式展现人大工作,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宣传质量的报道方式。一次高质量的专题策划,组织者应把新闻的眼光扩大放远,从“热点”出发,注重层次与视角的多样性,根据报道内容灵活选用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或调查性报道,为新闻受众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让其更全面的了解新闻中的人和事。如《中国人大》(2006年第11期)前不久以“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大”这主题,策划了一期“人民当家作主的新起点”,以组合报道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从上到下,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职能的。其中《农民当家作主的新起点》一文以掠景式描写,全面综述了各地农村、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普通读者而言,大家往往渴望知道那些处于“新闻漩涡”中的人或组织是怎么做的,因此《“赣州模式”与人大工作》一文就选择了当下炙手可热的赣州来回答大家这种询问。文章开篇介绍了“赣州模式”的产生与其特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展示了赣州人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保障新农村建设长期稳定进行”、“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开展”、“在新建设中争当组织者、实践者”,读来让人感觉一览无遗。《全国人大》最主要的读者群是各级人大代表与人大工作者,他们从履职的角度出发,希望知道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与思路,以及自己应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本期策划中,《全国人大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找准人大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新农村建设的法制问题》则从政治、工作经验和专业思考等三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大”这一主题背后的新闻。这类“专题策划”,内容上要注重“点”“面”结合,层次上要注意“高”“低”搭配,视野上要做到“远”“近”相宜,往往是每篇文章对应主题的一个方面,立体式展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活动,使人大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人们所熟悉、所关注、所拥护。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