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关于人大立法评估的思考

时间:2010-12-13 来源:民主与法制杂志 作者:潘 怡
  

  立法评估即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立法前、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运用科学化的决策分析Decision-Making  Analysis,实施立法预评估(Ex  Ante)和立法后评价(Ex  Post),从而实现对法律法规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立、改、废)全过程的适时审查和控制,并为今后改进相关工作,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提供参考依据。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  :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适时启动立法后评估试点,结合常委会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法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到两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开展立法后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立法后评估工作机制。近几年来,地方人大常委会就立法评估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机制,为使这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科学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有关事项的决定》,为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提供了制度支撑。按照《决定》的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早在2006年就进行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立法效果评估,2010年又适时进行了《四川省电力地方性法规立法预评估》,通过在立法“前后把关”,突破“部门立法”的禁锢,转变立法的方式和指导思想,把握立法主动权,在实现立法的程序、过程、方式的创新,建设法治政府、关注民生、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拟通过对立法评估目的、意义和方法的分析,结合实践提出立法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法涉及各方利益和诉求,开展立法评估很有必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提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法制确认和保护市场主体资格,提供“游戏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加强,立法由于涉及各方利益,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进行制度设计的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和诉求表达越来越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这一点在近年来的经济社会事务立法中表现得相当突出,需要开展立法评估对各方的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和取舍,最大程度追求立法“最优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立法评估工作是促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有效手段。“评估”的概念最早来自西方的商业领域,即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来确定商业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引导商业行为“趋利避害”。随着公共管理的发展,为确保公众参与权和知情权,评估逐渐被引入到公共领域,即在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着重对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在西方的公共治理领域,项目评估已经成为常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开展科学的有效评估对于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保证公共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如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立法评估在立法领域借鉴和发展了这一概念,美国和欧洲国家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了立法评估体系,90年代开始陆续大范围推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负担。从我国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10余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以及太原、杭州、宁波、青岛、广州、珠海、武汉、长沙等10余个有立法权的市级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评估工作的实践来看,开展这项工作对促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实现立法“量”、“质”并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搞好立法评估是实现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立法工作的必然要求。立法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有效施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立法是各方利益主体诉求表达的过程,通过立法预评估最大程度减少立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全面收集各方的意见,并通过科学化的手段加以充分论证,扩大民众的参与和认同,  追求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和兼顾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通过立法后评价跟踪法律的执行效果,  在法律施行一定时间后,  结合执法检查和执法调研,全面考察该法律的执行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听取政府有关机构贯彻实施法律相关制度的情况和建议,征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相关意见建议,作为该项制度后评估的信息支撑。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在进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立法后评估,四川省政府法制办进行的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立法后评估。预评估发现法律法规草案(Draft  Bill)存在较大争议和问题,或者可能会造成不利影响的,应及时做出调整,甚至终止立法过程。针对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区分情况适时采取措施,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制度原始设计缺漏的,应通过修订、修正,甚至废止及时予以纠正。由此可见,立法评估的过程本来就是在立法中实现民主化、科学化的过程。
  搞好立法评估应注重规范化、制度化,力求实现评估效果准确、客观,达到预期的目的。立法评估应当作为立法制度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探索立法评估的方式多种多样,操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运作模式。首先在评估主体的确定上,多数是人大常委会的法制工作机构,也有委托大学院校、中介机构进行操作的。在立法评估对象的选择上,有的选择适用范围较小、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和范围的法规进行评估  ;有的则选择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法规进行评估。在评估方式的选择上,有的在立法预评估中偏重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或者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征集意见  ;有的在立法后评估中注重对专项制度的考察,同时针对特定利益攸关方进行问卷调查征集意见  ;有的则注重整个法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技术性的全面系统的考察。在评估报告的利用上,有的后评估报告在报常委会审议的基础上,形成审议意见,促成法规进一步修改完善,甚至废止  ;有的则以课题调研或者工作总结的形式直接送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参阅,作为改进相关工作的参考和依据。因此,有必要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立法评估的制度建设,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立法评估技术规范。立法评估技术规范主要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主体,二是评估内容,三是评估后果,以解决“谁来做”、“做什么”、“结果如何”的问题。
  关于评估的主体。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应作为立法评估的领导组织实施主体。因为按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制工作委员会是人大常委会常设的立法工作机构,承担着编制常委会立法计划,具体审查提请常委会审议的法规草案,承办法律法规实施有关问题咨询答复,组织协调清理地方性法规等法制工作职责,与立法评估的各项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立法评估也直接服务于人大立法工作。同时法制工作委员会在人员配备、专业能力建设及经费保障上也具备组织实施立法评估工作的条件。此外,除行政立法外,从提高立法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公正性与客观性出发,作为法律法规起草单位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作为法律法规具体执行机关的政府各直属部门不宜作为立法评估的主体。在条件成熟时,法制工作委员会还可以委托独立的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承担立法评估的具体工作,包括对立法评估的方法提出建议意见,协助收集意见建议、发放统计调查问卷,配合召开专家座谈会,甚至对立法评估的质量进行评审等。
  关于评估内容。评估内容首先是确定评估对象,应兼顾评估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操作性两个标准来选择适合进行立法评估的对象。立法评估涉及成本,不可能面面兼顾。因此应对重要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社会关注程度高的法律法规,或者针对特定实施对象、特定实施范围,以及具备评估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进行立法后评估,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港口法。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整部法律法规或者其中的部分制度设计进行评估。对于争议较大、矛盾突出,不便于操作实施的法律法规,不宜作为评估的对象,如食品安全法等。
  其次是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决定评估质量。评估方法的选择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应注重合法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技术规范性的审查,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等。对于立法预评估,应着重考察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提出的相关制度设计进行论证。重点对政府有关机构职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救助、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事项进行评估。对于立法后评估可配合执法检查和执法调研,具体考察实施绩效,成绩和问题,作用和副作用,以评估实施的基本情况。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行政管理影响评价(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以及可替代制度分析(Alternatives  Analysis)等。在评估中可采用公众随机样本抽样调查、案例研究、专家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法掌握情况、收集意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关于评估后果。评估后果重点解决评估成果利用问题。为了保证立法评估的严肃性和实效性,有必要对立法评估深度介入立法程序做出硬性规定。首先,对于立法预评估,应要求在起草阶段,对特定立法项目进行立法预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该立法草案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依据,在人大常委会一审时作为立法背景材料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为一审立法必要性、可行性表决的参考。对立法后评价,应规定一定时限后,特定法律法规进行后评价的强制性规定,后评价报告作为常委会议题,提交常委会审议,审议意见由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部门整理汇总后,转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处理,作为法律法规修改或者废止的依据。
  我们相信,通过立法评估工作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有效总结立法经验教训,立法“成本”和“效益”的最优就有望实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