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访全国人大代表、珙县王家镇和平村妇女主任王明容
时间:2011-03-24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高强

  “农村孩子受教育状况是农民家庭发展的希望,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珙县王家镇和平村妇女主任王明容,这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历年来一直关心“三农”问题,今年她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上。
  为了摸清楚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王明容不仅参加各级人大组织的相关调研和视察,还通过不同方式收集教师意见;倾听家长建议;向教育主观部门要数据、问情况。她发现,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经费和师资。
  农村税费改革和“一费制”以后,义务教育投入的缺额越来越大。王明容在调研中发现,教育事业经费主要是县财政在负担,一些县的教育事业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5%,占财政支出的25%,即便如此,教育经费仍然严重不足。同时,各级政府在分配各项教育事业经费时,通常是按照“生均经费”的方法来配置,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王明容建议,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校公用经费配置方式,资金投入要向农村中小学和贫困地区学校倾斜。同时,她还建议,中央和省级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一次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解决历史遗留下的“普九”欠账问题。
  “进不来、留不住”,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在师资上表现得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教学条件艰苦、生活不方便、路途遥远,农村学校很难进到教师。而拥有国家正式编制、教龄只有1-3年,却想着要“跳槽”到城镇或市区学校工作或“晋升”考研、考公务员,这也是相当多的农村初任教师的心理状态。如何让农村学校的师资“进得来、留得住”?王明容说,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他们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多,形成了校外的教师不愿来、校内的教师留不住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使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同时,还应该从教师公招考试制度和职称评定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问题。
 
 

 
 
上一篇:用“法律武器”保护濒危野生动物——访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
下一篇:如实反映民声 给力解决问题——访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斌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