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
成渝“联袂”给力 “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时间:2011-03-24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丁向东 钟德波

  新闻背景
  3月1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市31个区县,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区,自然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3年,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成渝经济区的概念。2007年4月,川渝两省市联合研究签订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去年初,国务院着手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
  欢喜、振奋、骄傲——成渝“联袂”同台出演,必将使成渝经济区崛起于中国西部的“中国经济第四极”!3月2日,赴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得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于3月1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后,大家非常兴奋,一致认为,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是四川和重庆的一件大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的三大增长极。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户东南沿海。中国经济“向东发展”30多年了。今后,成渝经济区将担起引领中国经济“向西发展”的重任。成渝经济区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区,它将成为引领中国向西发展的“领头羊”。在辽阔的西部,成渝经济区无疑将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弯道超车”:西部崛起不是梦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给西部真正崛起添加了‘催化剂’。”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省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杨兴平表示,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成渝经济区获得如此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第四极”这个目标将不再是个梦想。
  杨兴平说,这个全新的经济区包括了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这样大的规划,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西部“最大的经济区”。这个规划的获批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将肩负起引领西部大开发走向深入,带动西部崛起的重任。
  “对重庆来讲,重庆40个区县中,有31个区县纳入成渝经济区范围,面积占2/3左右,经济总量占95%左右。对四川来讲,有15个市纳入了经济区,经济实力很强的成都、南充等市均被吸收了进来。”杨兴平分析,这个区域,自然环境优越,资源密集,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交通发达,许多指标都可与东部媲美,再加上西部的成本优势,在这个规划获批之后,成渝经济区将会很快崛起。
  “《规划》虽然获批了,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渝地区总体发展滞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实现‘中国经济第四极’这个目标,地处落后西部的成渝,别无他路,只有奋勇争先,实施弯道超车的战略。”杨兴平认为,成渝要加快发展,只有成为一个整体,亲如兄弟,才能尽快将经济总量做大做强,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杨兴平分析,成渝经济区的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强,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更低了。成渝经济区规划值此“十二五”开局之际获批,为成渝改变这个现状提供了一个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不仅表明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力度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一大批东部能够在内陆地区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将集中向中西部、特别是向成渝地区转移。这表明,成渝这个区域的人口、城镇、产业聚集,自然禀赋优良,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已经被国家高度认可。因此,成渝地区可抓住这个机遇,承接好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将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并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五到十年的日子里,实现“弯道超车”,引领西部崛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规划》明确了“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这对川渝两省市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指导性。“这意味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大大提升!”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仝捷看来,产业转移机遇当前,国家政策利好,成渝经济区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和参与全国、全球竞争的实力,担当起引领西部发展的全国重要增长极的重任。成渝经济区的资源、市场、人口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在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四川与重庆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协调产业发展、相互开放市场、衔接交通建设,就能携手共进,实现双赢。
  国家过去提倡沿海开放,今后一个态势是向西发展。一部分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成渝应当积极联手,把成渝建成中国向西出口商品输出基地。沿海区域到欧洲要40多天,而由成渝出发则可节省10天以上。从基础来说,成渝两地有人口1亿多、幅员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40多个城市,人口密集,道路通畅,产业相对发达;对外交通,成兰铁路、兰渝铁路等西向交通大动脉打通,成渝向西大通道形成,在中西部是向西开放合作条件最好的地区。
  “双核共振”:西部崛起及时雨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们认为,成渝经济区是典型的“双核”结构,区域间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克服时间成本,实现两地“通勤”,即实现居住地和工作地点的自由移动。因此,代表们建议,成渝经济区首要的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共振”一旦演化为“增长轴”,将带动“轴”上的城市群共同发展。
  “对这一规划,地处成渝黄金节点上的遂宁期盼多年。这真是西部崛起的一场及时雨!”全国人大代表、 遂宁市委副书记、 市长胡昌升说,“左右逢源,配套发展”,遂宁在成渝经济区中区位优势明显,是两个特大城市间发展配套产业的理想地。
  胡昌升告诉记者,要在成渝间有所作为,遂宁只有亮出发展配套产业自身优势:遂宁选择打造物流业、微电子产业、电子元件和新光源制造中心,就是为了配套、对接成渝两大市场,目前已具备良好发展基础;交通带来物流成本降低,水、电、气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通过“三低”将吸引“两级”目光。“目前,已有重庆上百家、成都几十家企业到遂宁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与此同时,利用人才资源的辐射效应为发展“引智”也在遂宁未来发展的谋划之中。成渝两地人才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搞“周末工程师”计划,通过弹性工作方式集聚人才为遂宁发展出力。
  对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胡昌升建议,成渝经济区内所有城市都应享受国家在这一个区域内的政策,才有利于整个区域的发展。
  内江成为成渝经济区规划图的中心,周边45个城市环绕,这无疑是一种关注、一种肯定、一种期望。全国人大代表、内江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利民禁不住开怀大笑。他认为,成渝经济区起跑在即,“中国经济第四极”呼之欲出。“这种机遇下一次出现将在20年后,我们不能再等20年,等一天、落后一步都是罪人,西部崛起需要‘赶早集’。建设成渝经济区,内江一定会群策群力,一定能快速崛起。”
  唐利民建议,要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高地,就一定要有产业支撑,使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其他地区、发展的质量要高于其他地区、发展的效果要好于其他地区。内江要进一步搞好6个基地建设:要以“管好30万,建好60万,规划100万”为重点,打造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要以钒钛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打造中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要以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锻压、冲压、铸造、电镀”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要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发展再制造业为重点,打造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要以巨腾国际内江基地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引进发展配套产业,打造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要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开发为重点,打造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

 
 

 
 
上一篇:以更专业与执着为民代言——访全国人大代表、南充市人大常委会顾问孙纯
下一篇:海纳百川 合作共赢——四川代表团代表热议大力推进开放合作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