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三月涌春潮,万众一心谋发展。
当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们一拿到厚达100多页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从未来5年国家发展的蓝图中,找到四川加快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让人民幸福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代表们读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第71页时,对未来五年进一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寄予更高期望,“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得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未来五年,就是要想方设法让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不仅要添加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而且要提高他们精神的愉悦感和环境的安全感。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改善了,祖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就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开幕这天,在藏历新年来临之际,四川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新型帐篷启运仪式,标志着我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经过两年努力,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累计完成6.8万多户牧民定居房建设,占总任务的69.15%,有效地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喜讯传来,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人民医院手术室主任兼麻醉科主任英措非常高兴。她说,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是我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的“蛋糕”做得越来越大了,在“十二五”期间,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的人民群众分享到更多更好的“蛋糕”。她建议未来五年要重视藏区手工艺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在学校开设更多具有市场前景的民族手工技艺培训课程,以实际行动为藏区群众造福,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为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应从巩固扩大灾后重建成果,不但让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和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绵阳市委主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瑜等来自地震灾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致认为,要继续花大力气抓好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应给予延续。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身为省教育厅厅长的全国人大代表涂文涛在审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建议,“将教育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来抓,国家尽快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免除中职学生学费的政策,并对我省藏区和彝区免费职业教育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我省许多全国人大代表认为,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就一定要让老百姓“住有所居”。
全国人大代表、副省长黄彦蓉建议中央进一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力争按户均2万元进行补助;加大税收、金融等支持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的立法工作,形成建设、管理、运营、使用的长效机制。
“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家要整体研究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的途径和促进政策。”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的这一建议,在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只有尽快在改革收入分配上出台实质性措施,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同时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更好保障,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今后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这进一步突出“十二五”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我国将致力于优化和调整结构,为“转变”留出空间。”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在审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认为,未来五年,速度和规模不再是主要考核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在地方考核中提出“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释放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身处中国西部的四川,也将成为促进这个转变的一支生力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正隆说,必须积极对接国家支持的投资重点和方向,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像“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这样既服务民生,又服务产业的大项目。
我省许多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四川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机遇期,争取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关键产业技术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落地四川。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相关论述,引起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先觉,南充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先海等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他们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完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核能技术,在四川发展核电。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建议进一步对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支持;进一步支持四川交通枢纽建设,成都的交通主枢纽、通讯枢纽建设;进一步给予成都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大力支持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的内容。民建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副省长陈文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洪波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四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科学制定农村污染防治政策,建立多渠道资金支持,将四川纳入农村环境污染连片整治示范省。
“扶持发展中国名优白酒,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链升级的助推器。”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泸州市委副主委,泸州市纳溪区副区长马宗慧建议在继续实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对白酒产业实行差异化政策;出台鼓励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大地方财政分享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分成比例,真正形成中央增收、地方发展、企业受益、群众得利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10年之后,西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分量与日俱增。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这样的表述,在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优势资源转化等,都将得到优先发展的机遇。”代表们提出了抓紧细化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加大川西北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等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崇禧建议中央创新开发区政策,在西部设立更多试验区、经济区,培育增长极;建立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渝建议国务院国资委从“十二五”规划的长远考虑和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要出发,继续深化央企与地方的合作,形成央企与四川产业对接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合作成果,并适时主导推动央企与四川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促进央企和地方的合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认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四川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与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部署完全吻合,抓住机遇的过程,就是跨越发展的过程。
这种抢抓机遇的态度,在成渝经济区所涉市县表现得尤为明显。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遂宁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昌升等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表示,只有首先把自身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才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问题上赢得先机,也才能在从西部崛起的新增长极中确立自身的地位。
自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林;眉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李静;农工党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副主委,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正荣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在西部地区加大基层卫生医疗投入;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把“天府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西部建立经济新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西部交通枢纽建设;继续做好直供电试点,促进能源产业均衡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的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措施,让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州长李昌平非常兴奋。他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这些地区更大力度的支持,特别是国家计划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秦巴山区等地区实施的集中连片区扶贫开发,将使这些地区的发展面貌得到根本改观,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利条件。
一年芳草绿,风来满眼春——2011的春天已经到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带着“十一五”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应对挑战、奋发有为,我们必将创造“十二五”伟大的历史辉煌,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并以新的荣耀和光荣,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是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