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 !!!
沿着中国特色法治轨道前行——四川代表团代表畅谈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时间:2011-03-24 来源:人民权力报

  一样的春天,展开不一样的画卷。
  阳春三月,两会召开。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路径与美景在崭新的画卷中慢慢勾勒成形。
  62年追逐发展梦想,新中国披星戴月,披荆斩棘,始终离不开法律的支撑。今天,漫漫长路上,旗帜闪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厦已高高矗立。  
  中国特色:为发展插上翅膀
  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郑重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法治路上,中国曾上下求索:
  1954年,新中国刚刚起步不久,第一部宪法就诞生,规范着国家生活。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30多年过去,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以宪法为统帅,中国也已制定现行有效的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短短几十年,中国立法就走完了国外需要几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令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的代表们从心里感到振奋。
  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永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无论是服务发展大局还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无论是面对灾难还是应对危机,中国立法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人们还记得,两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出台,香港、澳门如期回归;人们还记得,在防震减灾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及时保障下,四川不但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还创造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三个奇迹,“从悲壮走向豪迈”……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刘玉顺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我们既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实践的经验,尊重普遍规律,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结合国情、切合实际,充分运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伟大成果和创新举措。事实有力地证明:在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建设中,中国不仅是借鉴者,更是参与者、创造者。”
  中国特色:为改革深水护航
  当改革扑面而来的时候,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抓住了机遇。
  1988年,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让“私营”经济继“国有”和“集体”之后登上大雅之堂。她借着东风,一步步打拼成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龙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华。如今,这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开始带领着更多的人走上致富之路。
  30多年来,立法锐意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打破“大锅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分配制度,推动社会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0多年来,“公平竞争”、“WTO”、“车船税”这样的热词频频出现在法律里,而“投机倒把”、“农业税”这样的词汇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李晓华说:“30年来,改革总是直面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改革难度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代表们认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法律更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中国发展重速度,更重质量和效益;重视经济立法的同时,社会立法比例逐年攀升,向弱势群体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监督法让权力的运行更加公开透明,选举法实现城乡选举首次“同票同权”,代表法让人大代表更多地代表民意,“公平、正义、共享”的立法思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陈智林说:“刚刚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不只是对文化的保护,还是对社会完善的保障,将有力地推动全社会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让开放扬起风帆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催生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那时的人们或许不曾想到,在法律的护航下,从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到“入世”,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会让一片片热土变得如此生机盎然。
  今天,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种“经济区”、“开发区”你追我赶,发展的模式各不相同,蕴含的能量却难比高低。两会前夕,在川全国人大代表视察了成都东客站建设情况,代表们建议依法推动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步伐,让四川“五大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领跑“十二五”发展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大MBA教育中心主任易敏利说:“开放,是推动四川在‘十二五’大发展的关键。”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每年仅10多万人出入境,去年却已增至3.82亿人次。今天,普通公民到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办证大厅申领普通护照,仅仅12个工作日便可如愿以偿,比护照法规定的15天还要快3天。而护照法出台前,办理护照的时限是30天。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王琳说:“现在,出入境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却越来越规范,手续也越来越简便了。”
  中国特色:让幸福像花一样
  许多人大代表都还记得那一个个精彩瞬间:
  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来信者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才13岁;
  劳动合同法草案收到意见最多,191849件意见中65%来自劳动者;
  物权法八次审议,创造了法律草案审议次数之最……
  开门立法,让每一部法律更贴近百姓。而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的过程中,精彩的瞬间何止千万。
  全国人大代表、珙县王家镇和平村妇女主任王明容说:“村里有小青年打老婆,我们就宣传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小两口现在和谐了。”
  全国人大代表、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分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翠芳说:“有了法,大家的事大家说了算。国家立那么多法来保证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义务,守法就该得到保护,违法就该受到制裁。”
  从1954年宪法设置“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专章,到“人权入宪”,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得到根本保障,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选举法、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等一大批法律陆续出台,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法律的框架基本形成,让百姓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无后顾之忧。
  ……
  迎着三月的春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保障下,13亿中国人向着美好的未来奔去,坚定不移,越走越明。
 
 

 
 
上一篇:“十一五”发展成就辉煌 “十二五”蓝图催人奋进——四川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下一篇:迈进新的春天——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