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红色历史催人奋进——走进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红色记忆】
  800多蔺州男儿参加红军
  6月2日,记者来到古蔺,在美酒飘香的赤水河畔,在钟灵毓秀的蔺州大地,追寻革命历史,探寻老区发展之道。
  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南和黔西北地区的军事阴谋,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红军四渡赤水,转战于古蔺54天,三次进入古蔺太平镇,两次从这里渡过赤水河。他们书写标语、张贴布告、扩军宣传、反霸除奸、分盐分粮、救济群众……800多名蔺州男儿参加红军,2379个优秀儿女参加地下党组织。在白沙(今双沙)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取得了“二郎滩背水战”、“太平渡阻击战”、“镇龙山奔袭战”和“打云庄”等战斗的胜利。
  如今,太平镇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就坐落于此。
  在陈列馆里看到红军当时穿过的一件棉袄,现年85岁的太平镇街村村民车盛寅老人对记者讲述起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红军来时已是冬天,他们扛着枪,穿得很单薄,来到太平渡未进群众家门,未拿百姓一针一线,全部在街面上宿营,离开时还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出陈列馆,就是长征街了。沿乳青石街道自上而下,毛泽东驻地旧址,总政治部,总司令部,红一、三、五、九军团、临时医院、临时银行等256处红军遗旧址、古建筑群鳞次栉比,整个太平镇充满激人奋进的红色韵味。
  【馆藏揭秘】
  馆藏背后的精彩故事
  在陈列馆内,陈列着数百件当年红军留下的珍贵革命文物。红军银戒指、印章、铜口笛,扩军宣传画、绝密号谱,以及当年红军穿的棉袄,使用过的箩筐、楼梯、门板等,反映出当年红军在古蔺的峥嵘岁月。
  “这些馆藏文物,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起从古蔺民间征集的,其中还有几件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讲解员指着一本红军医书,向记者介绍起这本书的故事。当年一位学医红军,负伤后遇着太平名中医胡大成,胡大成热心地为其疗伤。疗伤期间,这两人关系十分融洽,红军伤好了以后,他便把自己手抄毛笔小楷《实用内科教材》送给了胡大成。胡大成非常珍惜这本医书。一直到1975年的时候,他的大儿子胡廷汉把这本医书无偿地捐赠给太平陈列馆,现在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在一个红军盆前,讲解员说,1935年正月间,红军三渡赤水来到水口寺。杨玉清大爷见一个小战士在路边用盆烧水做饭,半天煮不熟,就把自家加盖的罗锅送了过去。不料饭做好后,小战士不小心摔了一跤,打烂了罗锅。当即,几个红军战士就来到杨大爷家赔钱,可杨大爷怎么也不肯要。第二天一早,红军开拔的时候,小战士连忙从背包上解下一口绘有红星的瓷盆交给杨大爷说:“送您一口瓷盆,留作纪念!”
  讲解员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地述说着那段光荣的历史。“失谱必失命,失命不失谱的绝密号谱”、“红军盆”、“红军树”、“翁媳救红军”等十几个红色故事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1958年始建,1975年扩建,2008年由成都军区设计建造了这个新馆。2009年,太平古镇维修工程进入快速推进的阶段,省、市、县相关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促工程建设。而今红色古镇已基本完成一二期维修工程,正全面推进三期工程,积极推进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