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红岩精神”依然动人——走进华蓥山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红色记忆】千余中学生重走游击队之路
  5月28日,华蓥山。华蓥市双河二中“重走红色路,励志伴成长”野外拓展训练主题活动举行。1000余名同学踏着华蓥山游击队曾经的足迹,探寻“双枪老太婆”、“许云峰”等红岩英烈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蓥山武装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华蓥山游击队的英烈们用生命铸就的 ‘红岩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双河二中的王春雁老师告诉记者,组织学生重走游击队之路,就是要让从小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红岩娃娃”更真切地了解红岩英烈的事迹。
  队伍一字排开,从山脚下慢慢上行。狭窄陡峭而又崎岖的山路,很快让原本喧哗的队伍安静下来,一些同学开始询问 “还有多远才能到达目的地”。“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山谷之中不知道谁唱起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听得出气喘吁吁,然而歌声却犹如战斗的号角,后面的同学开始跟上来。
  一路上,初三学生刘若宇总是冲在队伍的前列。每到一处游击队遗址,他都会拿出笔和纸认真记录。刘若宇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亲身感受、亲眼所见,根本不能体会游击队战士的艰辛,他准备回去后将记录整理成一篇文章,放在网上,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知道华蓥山游击队,知道“红岩精神”。
  近6小时的跋山涉水后,队伍终于将印有“重走红色路,励志伴成长”的红旗插在了目的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设在重庆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的纸厂遗址前。透过尚存的泡料池、碾料槽、煮料灶及部分厂房遗址,依稀可见当年纸厂源源不断地为《新华日报》生产纸张的情景。1000余名同学在此庄严宣誓:“传承革命薪火,誓将‘红岩精神’进行到底。”
  【馆藏揭秘】“双枪老太婆”是许多女游击战士的缩影
  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曾写到,《红岩》书中主要描写了两个战场,一个战场是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的狱中斗争,另一个战场就是华蓥山。
  而在广安市华蓥山上,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用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华蓥山游击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顽强抗争的壮烈史诗。
  6月8日,记者走进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走进那段艰苦斗争的岁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川东临委领导的部分武装力量统一组成 “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即华蓥山游击队,发动了华蓥山武装起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纪念馆分为9个部分,勾勒出了一幅众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游击战士、革命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画面。
  记者在馆内看到,纪念馆以较大面积展示了小说《红岩》中江姐、许云峰等的原型人物江竹筠、许建业等116名英雄。当被问及富有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人物是谁时,华蓥市党史办主任陈克艰告诉记者,“双枪老太婆”原型人物有3名——邓惠中、刘隆华、陈联诗。在“双枪老太婆”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许许多多华蓥山女游击战士的传奇壮烈的事迹。
  陈克艰介绍,在华蓥山武装起义中,有4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壮烈牺牲,有的同志甚至还没来得及留下自己的照片,但是他们留下了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记者手记】“红岩精神”独具魅力
  华蓥山悠久的革命斗争史和华蓥英烈们的革命遗址,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重庆-广安-仪陇-巴中”线和全国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华蓥山游击队遗址,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着,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民族而拼搏奋斗。
  今天,回望被历史封存的燃起在华蓥山区的熊熊战火硝烟,那些为了华蓥山区,更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自由与生命的革命先烈们所凝聚的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坚持到底的伟大精神,也必将成为华蓥人民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和实现三次创业的巨大动力以及华蓥红色文化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