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擂鼓农民余清明四次搬家记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人大网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处 胡璐

 

  今年5月底,由于工作原因,我和市委集镇重建工作督导组的同志又一次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了解集镇建设的最新情况。在这块承载了巨大的地震之殇而今正重新绘就蓝图的土地上,28幢崭新的拆迁安置房,带着擂鼓镇胜利、建新、擂鼓、柳林4个村1211户拆迁安置群众对新生活的憧憬,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六层的楼房,统一用青片石和原木色装饰外墙,楼里楼外间或点缀些白石、羊头等羌族特有的徽记。山风吹拂过,撩起了悬挂在阳台上的束束羌红,阳光照耀着,映红了为即将迁入新居而欢喜的张张笑脸。
  是忽然飘来的一股菜香让我们寻到了余清明的家。进门之前,我们对这家人充满了好奇:4月23日,镇里才通过公开摇号完成了分房,时隔不到一个月,大多数人还忙着装修买家电,这家人竟然都能住进去开火煮饭。
  开门的正是这家的户主余清明,一位壮硕黝黑,说话利索的中年农民汉子。我们很抱歉在他准备晚饭的时候打扰他,他大手一挥,说:“新房子,就是来得人越多越好,俗话说客走旺家门嘛”。他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去,并主动介绍说他来自建新村2组,家里有他们夫妻和两个小孩,按30平米/人的安置政策,现在住的正是120平米新房。
  三室两厅的新房宽敞明亮,55寸的液晶电视挂在客厅电视墙上,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各类家电一应俱全。问及为何这么快就能搬进来,余清明指了指光亮的地砖又摸了摸门套说:“你们看,这些全是我们入住前,党委政府都帮我们装好了的,如果家具、家电是现成的,交钥匙时就可以入住了。我没弄那些太复杂的装饰,十多天后就住进来了,是我们小区最早入住的”。
  他坦言,抢着最早入住,还有一点“私心”。“我在镇上开了个窗帘店,我想早点搬进去,好把各式各样的窗帘实地展示出来,拉点生意”。
  说起窗帘店,我们忽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他。半年前,在密集的板房区外面,有家做窗帘的小门面,在那里我们曾经和这位农民汉子见过,交谈过。说起当初见面时的情景和我们多次来擂鼓的那些往事,仿佛一下子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他向我们讲述了他所经历过的四次搬家:

第一次搬家:从废墟到窝棚

  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将余清明家的5间房一瞬间全部变为废墟。亲友遇难的消息也不断接踵而来,让余清明和他的媳妇绝望得几乎瘫倒。通过收听广播,他们得知在这场地震中,擂鼓镇18308人全部受灾,其中:617人死亡,13人失踪,138人重伤。房屋倒塌户高达5000余户,20000余间,严重损毁无法居住的危房占全部房屋的90%以上,1.8万人无家可归,是北川县灾情最严重的乡镇之一。“既然老天爷没有收我,我就只有继续活,但怎么活,我都不晓得。”余清明说,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从残砖断瓦中刨出一些生活必需品,又拖出几样被砸坏的家具用床单和塑料布简单一围,就在废墟旁边搭成一个窝棚,全家人住在里面。两三天过去,随着救援队伍的到来,余清明不再担心一家人的食物和水。但每到夜里,四周漆黑一片,天空不时飘着雨,一家人谁也没法入睡,裹紧所有衣服蜷缩在一起,无助地等待天明。

第二次搬家:从窝棚到帐篷

  地震后第四天,当村支书带着一队民兵出现在余清明家的窝棚前帮他搬家时,余清明仍感觉很茫然。直到走出山坳,看到狮子山脚下已经搭建好成排的救灾帐篷,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官兵、武警战士、志愿者已经云集于此,正紧张有序地组织救援时,他对生活的信心才重新被点燃。“我没有想到,党和国家组织的救援速度这么快、规模这么大、救灾物资这么多,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一家有救了!”余清明一家4口安置在一个帐篷里,当天晚上,他睡了地震发生以来的第一个安稳觉。“至少不用担心漏雨和安全,而且每家都发了足够的救灾应急物资,伙食也有保障,总之最需要的东西都有了,心里很踏实。”生活在帐篷的四个月里,尽管遭遇了高温酷暑,但余清明和其他地震幸存者一同见证了他“一辈子都感觉温暖、难忘的时刻”: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来到北川,指导抗震救灾,关心受灾群众生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更是亲临一线,有力指挥,对受灾群众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抢险唐家山堰塞湖时,大量机械设备被直升机从擂鼓镇运往堰塞湖坝顶,保证了抢险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次搬家:从帐篷到板房

  2008年8月,确定济南对口援建擂鼓镇,他们用交口赞誉的“山东品牌、济南速度”在只有3.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迅速搭建起了7000余间板房。在民兵的帮助下,余清明一家四口很快住进了两间板房。“我们的国家很强大”他说,住进板房时,他有种回家的感觉,房门一关,是自己的私密空间,房门一开,板房周围餐馆、网吧、药店、理发店一应俱全,济南援建的学校、卫生院、路桥工程等多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随着国家安置因灾失地农民工作不断推进,余清明愈发觉得有信心和希望。他决定和媳妇去陕西打工,“国家政策已经很好了,我们更应该勤劳自强”。2009年至2011年,每个春节,余清明都会回到板房和家人团聚。看到家里堆积了很多政府分发的棉被、军大衣和米面粮油,看到各级党委政府一遍遍检查落实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工作,他感到“一万个放心”。

第四次搬家:从板房到永久性安置房

  今年的4月23日对余清明全家来说是个喜气洋洋的日子,他带着家人起个大早去参加新房摇号。从2010年4月镇里开始修建首批集镇规划区征地拆迁安置房起,他就十分关注。今年春节刚过完,他索性在镇里开了家做窗帘的小店,“可以天天看到我家房子的进度”。余清明说,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全家人高兴地拥抱在一起,住进去的当晚甚至激动得彻夜难眠。他们夫妻做梦也没想到家里的老房子因地震垮塌后还可以换套新房住,而且这房子稳当结实,达到8度设防标准。两个小孩最满意的是可以随时享用家里方便、洁净的卫生间,再不用到臭烘烘的猪圈上厕所,或者是跑老远去挤板房的公共厕所。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装修入住安置房小区,余清明的窗帘店也更加红火,月营业额近万元。余清明的两个小孩分别在援建的八一中学、擂鼓小学就读,走路不过十分钟。对于现在的生活,余清明说他“很感恩”。他说,老百姓的日子好了,不能忘了过去帮过大忙、出过大力的党委政府和那些工作人员。特别是当地干部,自己本身也是受灾群众,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十分辛苦,有时候还要被群众误解受些冤枉气。“每次搬迁动辄都是上万人,全靠他们反复细致地做工作,搬迁才能顺利进行”。
  如今的擂鼓镇,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据擂鼓镇党委书记李光辉介绍,按照绵阳市审批通过的《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擂鼓镇将由震前的工业重镇变身为西羌旅游第一镇,重点突出区域性羌文化、红色文化、地震文化、爱心文化,现在集镇的核心商业街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不久的将来,一座极具民族特色、功能齐备的崭新城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余清明也开始筹划借发展旅游的东风再开办一家特色酒厂。他说,北川的玉米酒本身醇香浓郁、清冽甘爽,只需稍加包装,今后来擂鼓旅游的众多外地游客一定会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