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内司委办公室 陈琢
对一个节日最好的纪念,就是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 ——列宁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是以伟大的历史事件为标识。伟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在推动历史车轮转动的同时,让一代代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汲取前进的力量。 掀开2011年的日历,我们将迎来两个不寻常的纪念日:一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是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两个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命运的纪念日,使本来寻常的公元纪年平添了不寻常的印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透过武昌城头飘过的历史烟云,回首南湖红船起航90年来的时代变迁,特别是将这两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思考、辨析,我们将从中获得多少感悟、多少启迪! 我们曾经有过国力强大的盛世辉煌;我们更有着国运衰微的痛楚记忆。 19世纪的世界历史呈现给人们的是:一边是生气勃勃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一边是腐朽没落的东方封建帝国的衰败。 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封建王朝紧锁的国门时,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始了它最屈辱的一页——国土被宰割,生灵遭涂炭,百姓在呻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简而言之,一要救亡图存,二要振兴发展。这就是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中华民族发出的吼声! 为此,多少志士仁人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强国,犹如一个美好而又难圆的梦,给一代代中国人带来多少憧憬,又带来多少幻灭。 100年前武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成为中华民族迈向独立、富强的历史起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人民群众中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种子,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辛亥革命筑起了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一、崛起与复兴 (一)1921年,毛泽东等12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历史阶段。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帮助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而这次战争中途夭折的教训,使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建立无产阶级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使农民获得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1946-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22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缺乏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按照人民的要求,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经济上,我们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为我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文化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民主法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以人为本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新理念。在社会建设上,我们越来越关注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军队、国防和外交上,我们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在党的建设上,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建国60多年、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稳定快速发展。1979-2008年,年均增长达到9. 8%,最近两年也在9%以上,均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上升到目前的世界第2位。伴随着这种增长,中国GDP的规模,2011年也首次超过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先进性政党。充分显示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再次昭示发展是国运所系,稳定是民心所向。 站起来——富起来——逐步强起来,这一串震古烁今的赫然印迹,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二、继承与开拓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列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的三次伟大革命。这种划分如同一把历史刻刀,切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单元,确实具有深刻的寓意。在纪念辛亥百年和我们党诞生90周年之际,更是耐人寻味。因为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山先生领导的,第二、三次伟大革命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可以说,辛亥革命和我们党的诞生这两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革命之继承与开拓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 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更加激化、显现,在中国孕育着一场新的高于辛亥革命的革命;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如1905年创刊的《民报》只能秘密传播,而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得以公开发行,便是典型一例。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从辛亥革命说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孕育、发展过程,从而深刻揭示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领导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如果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继承与开拓,这就是20世纪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 (二)思想之继承与开拓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统治下的“君权神授”、“君为臣纲”观念根深蒂固。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经过维新与保守、革命与保皇的激烈较量,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终归昙花一现。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对比封建专制时代“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的训诫,这是何等深刻的转变。连至尊至极、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腐、落后的东西不可以怀疑、唾弃? 列宁在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用了5个字来概括:“东方的觉醒”。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觉醒,那么,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催生一个新型政党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并不缺乏“主义”。1840年后,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曾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粉墨登场,又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孙中山把他的三民主义叫作“救国主义”,那是当时旧民主主义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是同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前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诸子百家”相比较最具进步性的主义,但孙中山和他的主义没能看到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中国命运的严峻性,未能指引中国摆脱受奴役、受欺侮的命运,以至于他临终时还在深切地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人们常引用一句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实,历史并不像想象的一“送”一“接”那么简单。 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只是众多社会思潮中的一种,也并不占主流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先后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伪社会主义和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展开论战,最终以自己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赢得了更多的信仰者,扩大了自己的阵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指导革命、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是先进的中国人对各种西方思潮综合比较择优从善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的90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实践基础上,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历史性飞跃,为解决近代以来两大历史课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90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结合新的发展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一定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纪念与反思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内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在这样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要实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进步,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难以想象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两大难题,一个是贫困与发展问题,一个是和平与战争问题。未来的世界形势复杂,具有诸多不可预测性,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维护全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防止分裂主义和危害祖国统一的现象的发生,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全国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而有效应对国际形势的各种挑战,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建的根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坚持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总结经验、吸取营养,努力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于创造性。新世纪中国的发展也出现了阶段性特征,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能够科学分析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国情,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我们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第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现实利益和具体利益。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倘若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不改,倘若 “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变,倘若价格形成机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代价,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久推难转”、“转而不快”,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就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又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改善党的领导,对党的工作机制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充满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就是要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