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 曾顺碧 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清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我们村是中江县的贫困村、问题村之一。全村18个社、991户、3193人,耕地面积2500亩,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差,严重制约了我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 1998年,我被群众推选为原建福村村委会主任(2008年2月,原建福村与水清村合并,改名为现在的清福村)。当时该村是一个负债1O余万元的欠债村,全村9个村民小组就有5个村民组为了农田灌溉用水打了4年之久的欠帐官司。4年的时间就有3个组不上缴水费,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村委会的工作一度处于被动状态,工作很难开展下去。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我和村委会一班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并多次找老党员、老干部、社员代表座谈,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摸清了欠账官司和不上缴水费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各组的塘堰多年没整治,各自行事,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于是多次组织召开村组干部、全体党员和社员代表大会商议,决定统一规划,先对塘堰进行整治,该防渗的防渗,该清淤清淤,该扩容的扩容。然后将堰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并协助各村民小组制定对塘堰蓄水养鱼的具体规定。由于规章制度公平公正,这些措施受到群众的拥护。群众的思想通了,大家自觉上缴了拖欠4年的水费,在半年内偿清了村上所有的欠债。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行路难,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最大障碍。原建福村村公路3.6公里,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20多年来一直未进行过大的整修与维护,路面状况很差,群众行路都困难,更说不上农副产品的流通。2004年1月,我出席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反映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问题,并请求省、市给予支持。不久,省交通厅第一笔资金20万元到了镇财政所的帐户。通过镇党委、政府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先后争取上级公路交通补偿资金80万元,同时号召村民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将全村3.6公里村道路全部进行了路面硬化,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清福村成立后,我们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对原水清村的村道1.03公里进行了路面硬化。现在,全村村道全部实现了水泥路面硬化,彻底解决了本村与相邻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极大的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环境。 饮水问题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关系到老百姓的最直接的利益。村委会一班人在广泛的调查听取各方意见后,针对本村的实际困难,积极向有关部门及主要领导呈送书面报告,并亲自向时任德阳市市长方小方专题反映这一问题,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德阳市政府、市水利局、市疾控中心、中江县水利局、卫生局等多名领导深入到我村实地调研,把我村确定为实施饮水工程的重点村。在上级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当年全村共建水井233口,建集中供水站1处。2006年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后,又争取到红层打井项目,目前全村共打水井433口,基本上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 在5•12地震大地震中,清福村有5人受伤,16户农房全部倒塌,259户民房严重受损。地震中,该村2组的贾永秀和11组的肖兴德两家两家房屋受到严重破坏,摇摇欲坠,严重威胁到群众的安全。我们立即组织本社年轻力壮群众,把两家的粮食和衣服等生活用品抢运出来。并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大型挖掘机,拆除危房,并帮助两家协调宅基地,组织建材,进行农房重建。2009年月4月底前,全村259户重建户全部完成农房重建,搬入了新居,提前一年时间完成了永久性农房灾后重建任务。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领路人,应该时刻把每一名村民的冷暖都挂在心上。二组村民杜阳华因为家庭不富裕,快30岁了,以前一直找不着对象,对生活心灰意冷,不思进取。我通过多次给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要多学技术,要有本事,要靠勤劳致富,同时帮助他同温氏养殖集团建立定向合作关系。生活环境的变化,家庭环境的改善,杜阳华很快找到了对象,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些年来,我踏踏实实为村民干了一些实事,得到了上级的表扬和肯定。我从2003年起连续两届被当选为省人大代表,2004年被省妇联授予“四川省五好文明家庭”,2005年被共青团德阳市委、市科委授予“德阳市星火青年带头人”。2003年被县委宣传部、县妇联等部门授予“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村党支部自2006年以来,连续三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10年3月,我被授予中江县首届“十大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