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信心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场规模非同寻常的危机……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指数跌至谷底。这是从未有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说。 界定美国经济衰退周期的权威机构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2008年12月1日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即陷入衰退。 日本和欧元区也都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的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出了这样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仅为2.2%。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滑0.3%,这将是二战后发达经济体经济首次全年出现负增长。 过去一年中,全球股指跌幅前20位的市场股指均遭遇至少“腰斩”的悲惨境地,包括纽约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伦敦 《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内,发达经济体证券市场去年的指数跌幅多数在40%左右。 “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信心危机,表明人们对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不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 对任何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言,信心都是最为重要的资产。对发展预期、发展前景作出悲观结论,这比困难本身更加可怕。越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这对战胜困难尤为重要。如果失掉信心,那就失掉了一切。“当务之急是制止信心丧失……从而避免经济衰退变成大萧条。”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呼吁。 全球携手,共克时艰 与以往的任何一次危机不同,全球携手、共同应对,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最显著特点。 美国政府的干预力度一再加大,目前救助计划已超过1万亿美元。从欧盟、日本、俄罗斯,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从金融救助政策、企业援助计划,到投资拉动和保证就业措施,各地紧急行动起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地区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也紧急动员,对一些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灾区”施以援手。 亚欧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8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为应对危机,寻求对话和合作的国际会议不断召开。 世界主要经济体明显加强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配合。10月,世界各大央行第一次联手降低基准利率。1世界已处于一个“联合降息时代”。 “如果各国刺激经济政策发挥效果,世界经济可望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转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则作出了这样的预测。 直面挑战,灵活应对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信心力量,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眼前的这场危机显然比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但我们的物质基础也比十年前雄厚得多,经验也丰富得多,还有多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更强大的科技实力。”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说,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将会持续向前推进。 一项项举措有力地增强着世界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实施总额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两度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陆续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 国务院正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两大规划:一是将去年出台的扩大内需十条措施进一步具体和丰富;二是加紧制定实施十大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中国一不缺市场,二不缺需求,关键是稳定信心,并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会。”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庄健说。 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风险与危机的另一面往往是契机。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如何深刻反思和汲取危机的教训,并在危机中抢抓机遇,从而实现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更大挑战。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经济衰退时,世界运输业普遍不景气,但就在那个时候,美国的特德·阿里森家族却收购了一艘邮轮,成立嘉年华邮轮公司,现在这个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豪华邮轮公司。世界最大的钢铁集团米塔尔公司,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钢铁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兼并,然后迅速扩张壮大起来。 危机中有商机,挑战中有机遇,对一个企业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的历程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最终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在危机面前必须拨云去雾,看到大的发展趋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潜力,在理顺资源价格等一些重大改革的实施上,我们则面临着经济调整带来的难得机会。 “通过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等一系列措施的贯彻落实,我们的经济增长必将会更科学、更有活力、更具持续性。”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室副主任杨洁博士说。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信心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场规模非同寻常的危机……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指数跌至谷底。这是从未有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说。
界定美国经济衰退周期的权威机构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2008年12月1日正式宣布,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即陷入衰退。
日本和欧元区也都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的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出了这样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仅为2.2%。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滑0.3%,这将是二战后发达经济体经济首次全年出现负增长。
过去一年中,全球股指跌幅前20位的市场股指均遭遇至少“腰斩”的悲惨境地,包括纽约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伦敦 《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内,发达经济体证券市场去年的指数跌幅多数在40%左右。
“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信心危机,表明人们对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不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
对任何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言,信心都是最为重要的资产。对发展预期、发展前景作出悲观结论,这比困难本身更加可怕。越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这对战胜困难尤为重要。如果失掉信心,那就失掉了一切。“当务之急是制止信心丧失……从而避免经济衰退变成大萧条。”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呼吁。
全球携手,共克时艰
与以往的任何一次危机不同,全球携手、共同应对,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最显著特点。
美国政府的干预力度一再加大,目前救助计划已超过1万亿美元。从欧盟、日本、俄罗斯,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从金融救助政策、企业援助计划,到投资拉动和保证就业措施,各地紧急行动起来,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地区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也紧急动员,对一些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灾区”施以援手。
亚欧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8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为应对危机,寻求对话和合作的国际会议不断召开。
世界主要经济体明显加强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配合。10月,世界各大央行第一次联手降低基准利率。1世界已处于一个“联合降息时代”。
“如果各国刺激经济政策发挥效果,世界经济可望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转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则作出了这样的预测。
直面挑战,灵活应对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信心力量,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眼前的这场危机显然比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但我们的物质基础也比十年前雄厚得多,经验也丰富得多,还有多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更强大的科技实力。”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分析说,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将会持续向前推进。
一项项举措有力地增强着世界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实施总额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两度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陆续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
国务院正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两大规划:一是将去年出台的扩大内需十条措施进一步具体和丰富;二是加紧制定实施十大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
“中国一不缺市场,二不缺需求,关键是稳定信心,并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会。”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庄健说。
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风险与危机的另一面往往是契机。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如何深刻反思和汲取危机的教训,并在危机中抢抓机遇,从而实现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更大挑战。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经济衰退时,世界运输业普遍不景气,但就在那个时候,美国的特德·阿里森家族却收购了一艘邮轮,成立嘉年华邮轮公司,现在这个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豪华邮轮公司。世界最大的钢铁集团米塔尔公司,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钢铁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兼并,然后迅速扩张壮大起来。
危机中有商机,挑战中有机遇,对一个企业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过的历程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最终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
在危机面前必须拨云去雾,看到大的发展趋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潜力,在理顺资源价格等一些重大改革的实施上,我们则面临着经济调整带来的难得机会。
“通过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等一系列措施的贯彻落实,我们的经济增长必将会更科学、更有活力、更具持续性。”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室副主任杨洁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