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提升“双核”城市群整体优势
时间:2009-06-04 来源:四川日报

  嘉宾:侯水平 省社科院院长

  成都和重庆是我国西南两个特大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市都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推进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西部乃至全国区域和城乡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改革,根本之策在于推进城市化发展。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尚待突破什么瓶颈?突破口何在?

  经济区中间存在较大经济低谷

  记者:就成渝经济区城镇空间聚集特征而言,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形成了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集聚的优势区域。结合实际,现阶段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特点是什么?

  侯水平:成渝经济区城镇分布稠密,城市人口集中度高,是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但区内大部分是中小城市,大城市数量少规模偏小。成渝两个特大城市呈离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中间存在较大的经济低谷。

  就现实而言,成渝周边及川南城市群发展较好,其他地区城市发展则滞后。连接成渝两大城市的川东与渝西走廊一线的城市群缺少大城市过渡支撑,发展较滞后,阻碍了成渝经济区整体功能发挥,影响了成渝经济区的整体竞争优势。

  成渝经济区城市之间的分工初步形成,但联系还不够紧密;中等城市专业化主导功能不够突出,综合功能弱;部分中小城市产业结构存在趋同性。成渝经济区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区内城市化发展很不平衡。

  建设集约高效的大城市群

  记者:成渝经济区是协调区域发展、改变西部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短板”地位的重要支撑,承载着西部大开发的重任。如何整体推进成渝经济区城市化,走出一条适合地区的城乡发展路径,探索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

  侯水平:应从4方面整体推进——

  一是健全城市规模结构。扩大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建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壮大与中心城市联系紧密的中小城市,基本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集约高效的大城市群。应重点发展川南、川东北两大城市群。

  二是促进人口加快集聚。通过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以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预留吸纳外来人口的空间,实现人口较大规模增长。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形成合理的人口空间布局。

  三是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高效、区域一体、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川中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对边远乡村发展的扶持力度。

  记者:推进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有无具体目标?

  侯水平:争取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总人口规划达到10800万人,两大城市群的人口达5200万人左右,占成渝经济区总人口的48%;城市空间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9000人左右;城镇化率由目前的41%上升到57%—60%,城乡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6:1缩小到2.5:1,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质与量并重 5大战略重点推进

  记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

  侯水平:成渝经济区在提高城市化绝对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即健全和增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整合优化城市化布局,形成规模大小衔接、功能层次配套的城市体系,通过数量和质量并重战略,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大好机遇,结合经济区特点,立足于长远,着眼于整体,分步骤、分区域,推进区内大中小城市的新建开发,促进现有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各城市由点到面的和谐统一。

  记者:成渝经济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坚持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侯水平:应坚持5个战略重点——

  一是点—轴渐进式城市化战略。将区域条件好的重要干线作为重点发展轴,在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增长极(即“点”)及其发展方向,重点扶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实施据点型城市发展。

  二是多元化、多层次城市化战略。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层次,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多元化、城市规模扩张的多元化以及城市形态扩张的多元化。

  三是与完善城市体系相结合。发展和完善城市体系及城市群和城市带,通过城市化水平提高促进城市体系优化和完善;通过城市体系优化和完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四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推进。发挥城市对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承载功能,通过产业布局和发展促进城市人口集聚,联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五是突出特色与保护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将城市建设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规划,避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造成建设性破坏。

 

  链接

  ●数字

  成渝经济区内拥有两座特大城市、3个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1700个建制镇,平均每万平方公里设市城市1.76个,是西部城镇最密集的地区。

  ●镜鉴

  与成渝城市群“两城独大”的特点不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处在第一层次城市都不止一个。如长三角的苏州市、杭州市,珠三角的深圳市,京津冀的天津市,他们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城市核心圈层;且圈内第二、第三层次的城市实力均较强,层级间差别较小,层次结构分明,空间布局合理,有助于城市之间互动促进和共同发展。

  ●对比

  城市化率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后者与当地工业化水平、文明程度和富裕程度相关。2007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大地区城市化率远高于全国44.94%的平均水平,长三角达到59.11%,珠三角达63.14%,京津冀为51.86%。而成渝经济区只有41%,加快城市化依然是成渝经济区面临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