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开展专项行动,综合治理城乡风貌,发动全民共同参与——
编者按
1月12日,成都市等36个市(州)、县(市、区)获得“2009年度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些先进单位按照全省工作总体部署,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抓发动、推专项、求突破”,工作取得突出的阶段性成效。今日起,本报推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典型聚焦”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月1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将一块沉甸甸的荣誉牌颁发给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9年度)一等奖”。
扎实开展专项行动、综合治理城乡风貌、多措并举提升林水气质量、强力推进督查考核、发动全民共同参与……经过一年努力,成都城乡环境总体质量得到提升,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底开展的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调查显示,近8成受访群众认为“成都环境比去年好”。
高标准全市域推进
治“七乱”城乡面貌一新
走在成都天府立交桥下的桂溪红光村,曾经的简易砖瓦房、窝棚、房中房等违法建筑群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土地和白色的围墙,新的城市景观将在这里出现。
作为全省首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市,成都从2008年10月起高标准全市域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陆续进行了农贸市场、车辆拥堵、生态提升等多项专项治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河道乱污、违章乱建的“七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全覆盖。2009年,成都市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5.39%、38.58%和11.23平方米。
精心打造特色街区。成都在中心城区确定20条街道,按照“因地制宜、四态兼顾、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打造出多条富有特色的亮丽街道,10个区(市、县)陆续建成包括“欧式风情小镇”双流县华阳镇南湖特色街区、温江凤溪河西岸特色景观街区、高新区玉林西路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街道。
农房重建特色风貌塑造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该市在灾后重建风貌轴线上重建聚居点和环境风貌整治点,沿途重要节点的整改设计方案由专家审定。目前,多条风貌轴线上重建聚居点和环境风貌整治点的治理初见成效。
创新举措形成合力
“妈妈文明劝导队”上街讲文明
组建“妈妈文明劝导队”、让孩子加入劝导员行列、让市民当一天环卫工人、推广“门前双五包”责任制、在农户试点开展“门前三包”……成都市积极推动全市上下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合力,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成都市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市委、市政府五项重大决策部署目标之一,进行严格考核,将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级工作人员全部纳入行政效能督查范围。首次设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问题库”和数字城管电子监察系统。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各地环境情况进行测评,公开发布。市政府拿出3亿元资金,对各区(市、县)日常管理及设施建设以奖代补,通过考核发放。
“2010年是成都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一年。”葛红林表示,成都将在继续深入推进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照明环境、公共设施病害、城市视觉污染以及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将治理工作由街面向社区延伸。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下功夫,在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理效果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全市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两年奋斗目标,确保城乡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达到全国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