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之年看灾后文化重建·产业篇
“近40个项目进入实质交易环节,涉及资金近10亿元。”6月19日,是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满月”的日子。数据显示,短短一个月,已有12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在交易所挂牌,其中近40个进入实质交易环节,60多个项目正在热切商谈。
走在全国前列的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是一个缩影。在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胜之年,四川文化产业重建正加快步履,奔向新的辉煌。
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作为先导产业,四川文化产业抓住重建机遇,壮大整体实力,积极发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大发展
借助被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盘子”的契机,四川文化产业蓄势冲高。在全省灾后重建中实施的62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上亿元项目超半数
6月18日,广元城外5公里处的千佛崖上,数千尊石刻造像沐浴在阳光里。就在几十米外,大型工程车来往穿梭,巨大的轰鸣声似乎要将石像唤醒。
2008年9月,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刚开始,广元市决定将千佛崖景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近4亿元,将千佛崖景区打造成以石刻造像景观为核心,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广元市千佛崖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然而,由于靠近108国道,多年来,噪声、灰尘、震动以及自然的因素,不仅影响文物保护,同时阻碍着文物发挥应有的价值。
为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政府曾多次努力,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对于千佛崖的深度保护和开发只是一个梦想。现在,这个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因为成功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盘子”,去年10月31日,总投资2000多万元、全长600多米的108国道千佛崖隧道正式通车。同时,对108国道实施改道,使石刻造像免除了噪声和灰尘之苦。千佛崖周边的400多亩土地也作了平整。接下来,一系列旅游设施和文物保护工程即将上马。
放眼四川,大手笔的文化产业项目比比皆是:作为我省实施“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战略中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中国成都现代印务基地去年开工以来,已投入2.2亿元;总投资5亿元的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部基地 “新华之星”项目进展顺利……在全省灾后重建实施的62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上亿元的项目超过半数。
大资本、大产业、大战略——四川大学文化产业中心主任蔡尚伟说,“大”,是四川灾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大变革
借助机制创新,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多种文化形态同台竞技,呈现一幅生动的文化重建画卷
5月19日,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这是西部第一家、全国第三家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四川文化体制改革领域又一重要举措。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强有力支撑下,大起来的不仅是投入的力度,还有改革的力度。
“文化资源大省要加快向文化强省跨越。”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这为灾后文化产业大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位于绵竹市内的三彩画坊,由贾君三姐妹创办,专门从事绵竹年画创作。公司年销售额已达200多万元,产品涵盖卷轴、服装、刺绣、生活用品等品种,有几百个样式,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
“之所以有今天,全靠改革。”贾君说。1995年,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毕业的贾君在绵竹市年画博物馆从事年画创作。为将绵竹年画艺术推向市场,当地文化局决定,鼓励博物馆的年画创作人员创业。受此激励,贾君和待业在家的姐姐贾红兵、妹妹贾萍共同投资创办了三彩画坊。 她们在内容、材料、形式上大胆创新,加之地震后绵竹年画受到广泛关注,产品很快热销。
目前,绵竹市共有年画生产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近2000万元,绝大部分是民间资本。去年,来自北京的斐贝集团在当地投资300多万元,建起轩辕年画有限公司。“上海世博会上都有我们的绵竹年画。”公司负责人说。
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中,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成为重要力量。我省文化产业不仅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也向省外资本敞开大门。
就在9部委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发布不久,4月14日,国家开发银行与成都签订备忘录,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在广元市昭化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过程中,当地通过机制创新,引入成都中大公司投资5000万元,使得昭化古城在短时间内顺利通过4A级景区验收。利州区民俗文化园1.2亿元投入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5月6日,江油李白纪念馆重建工程竣工,馆内新增了“杜甫堂”。这一设计寓意深远:川籍诗仙李白与豫籍诗圣杜甫“聚首”于纪念馆,既表达四川人民对援建方河南省的感谢,又表现川豫人民之间古已有之的深情厚谊。
用好援建力量,形成文化产业重建的合力。这是灾后文化产业重建中形成的共识。在理县,桃坪、蒲溪羌寨、甘堡藏寨等分布在县境公路旁的若干文化风情点都已纳入重建项目。几天前,驻理县的湖南援建指挥部传来消息,理县阿泽艺术团被相中,将通过湖南媒体包装,挺进湖南演艺市场。
茂县占地2000余亩的新羌城同样借助援助之手:山西援建方对中国羌族博物馆的援助、北京画家对传习中心的资助,使得项目很快拔地而起。
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带来多种理念和多样发展形式,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业内人士指出,不断放大文化产业外延,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全球性趋势,也给四川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大促进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灾后重建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五一”小长假,刚刚开门迎客的剑门关景区接待游客13.5万人,旅游总收入3818万元。年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剑阁县,没有一家企业乃至一个产业,能够在短短几天内创造出如此大的产值。“文化产业已成为剑阁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剑阁县委书记冯安富说。
作为古蜀道上的重要景点,剑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在国家和对口援建方的支持下,集中打造剑门关文化产业园,大幅度提升景区品味和接待能力。下一步,当地将借助古蜀道联合申遗等机会,进一步放大文化产业规模。
不只是剑阁,震后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扩大。
在汶川县城外的高山上,通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瓦黄泥羌寨的道路已平整出来;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寿溪老街建成200米观光街区;桃坪羌寨打造文物保护与旅游观光区工程有了具体规划;在映秀镇老街村,在北川县吉娜羌寨,当地妇女靠制作羌绣,一天能挣上百元;在都江堰,皮影艺术博物馆和青峰书院成为文化产业重建的重要项目……
“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广元市委书记罗强深有感触,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对转变当地发展方式起到重要作用,这不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副产品”,而是题中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