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着力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打造文化新地标,培育全新文化业态,把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以文化的乐民、育民、惠民、富民等民生属性,全力构建出四川震后精神新家园。
硬投入:公共文化设施的抓手效应
四川灾后文化重建,资金投入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新地标,构建全方位文化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维护灾区百姓的文化需求。
一座建设中的50余米高的羌寨碉楼,传承着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的建筑历史,拉开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2000余亩的“羌城”文化群落建设帷幕。
在“羌城”建设指挥部,阿坝州副州长、茂县县委书记尼玛木对着蓝图如数家珍:“羌城按照 ‘保护+传承+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由中国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两大主体建筑及演艺中心、民居等多个部分组成,以羌族传统建筑美学,展现古朴的羌文化元素。”
“羌城”如此定位:羌族文化溯源目的地,九环线文化旅游新景观。
不仅在茂县,一批像“羌城”一样的公共文化设施在灾区浴火重生,让文化有了新“家”。在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看来,加快灾后文化重建,公共文化设施是重要抓手。
文化阵地建设,对于保障灾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激发灾区人民的奋斗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4月底,全省有95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88%;完成投资12.71亿元,完工项目295个,完工率27%;143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56.7%,完成投资3.99亿元;47个精神家园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61%,完成投资8484万元。
——在绵竹。江苏常州援建的棚花村年画传习所是绵竹灾后第一个文化援建项目。这个集年画生产、展示、交流、销售等为一体的年画传习所,按照川西民居风格设计,把年画的整个生产制作过程贯穿其中,凸显绵竹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弘扬绵竹年画艺术。
——在汶川。广州对口援建的汶川博物馆于今年3月竣工,成为汶川县城威州镇的标志性建筑。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购书中心组成的汶川博物馆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集禹羌文化收藏保护、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为一体。
——在北川。新县城中轴线东北尽端,正在修建的文化中心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新县城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建筑群落,以羌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为“内核”,以民族民俗手工艺展示为特色,总建筑面积为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5亿元,将成为集民族传统与现代特色于一体的川西旅游文化名街。
软实力:文化品牌的辐射张力
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地域内最深层次、最难替代和模仿,最持久、也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两年时间,在多方合力下,灾区文化重建锁定品牌打造。
6月17日,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老寨里传来阵阵敲打声,老寨修复正如火如荼。汶川县文管所所长罗进勇说,这一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是羌文化的一张名片,要留住它、用好它,实现惠民与富民。
借重建之力张扬文化遗产的文化个性,灾后文化重建锁定品牌打造。
从汶川向北,位于茂县南新镇西南端10公里的牟托村,曾经因为汶川特大地震的破坏而阴霾密布。如今完成重建的牟托新村,绿树掩映,山泉潺潺,山水秀美。
“借羌文化展示茂县魅力,把羌文化作为旅游文化开发的核心和灵魂,是茂县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思路。”尼玛木告诉记者:“地震后,羌文化成为茂县吸引世界目光的焦点所在。”
灾后重建两年时间,茂县在打造羌文化品牌的进程中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新之路——2009年6月27日,茂县举行 “瓦尔俄足”大型庆典,第一次将“瓦尔俄足”这一古老的民间节日以政府组织庆典的形式呈现出来。同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宣布,羌族农历新年庆祝习俗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3月23日,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在成都公演,四川锦城艺术宫座无虚席,在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中,《羌魂》拉开为期两年的全国巡演帷幕。
文化的灾后重建进程,也是文化品牌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过程。运用文化名片,灾区文化重建不仅打造出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更把四川的新形象、新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部展示禹羌民族风情、弘扬绵阳地域文化、讴歌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型舞蹈诗剧——《永久北川》,自2009年9月首演至今,在成都、西安、北京等地演出32场,成为北川历史与现实人文精神的精彩写照,今年将赴世界各地进行全球感恩巡演100场。
都江堰市在灾后重建中把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打造。如今,青城洞经古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聚源、柳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聚源竹雕之乡、柳街诗歌之乡。
向心力:
和谐四川的文化追求
用新的文化发展观引领文化建设,让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是文化灾后重建和文化长远振兴发展的目标。
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一座4间房的小院里,有一个四川震后首家农民自发感恩艺术团——大宝艺术团。团长魏斌在地震后第一时间挨家挨户寻找农村文艺人才,开始自发在板房区演出,随后自负盈亏奔赴全国演出60多场。观众的一张张笑脸背后,写就文化为灾区倾注的精神动力。
5月22日,又逢快乐周末。汶川县水磨古镇老人村宽敞的文化中心成为欢乐的海洋。羌歌歌声高亢、羊皮鼓鼓点悠扬、萨朗舞原汁原味,一支由该镇40余位村民组成的表演队伍,撒播欢歌笑语,赢得叫好此起彼伏。老人村距震中映秀不足15公里,地震几乎将这里夷为平地。如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一个羌族风情浓郁、美丽如画的新村。
以文化抚慰心灵、安定人心;以文化疏导心理,塑造信心;以文化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四川灾后文化重建,正在铸成美好的精神家园。
歌声飞扬,舞步翩跹。日前,一场题为“为重建者喝彩”的文艺演出在广元利州区苴国文化广场举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小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将演出推向高潮。在小品中饰演“莲花”的金洞乡洛阳村8岁残疾小演员郭议萍,家园被毁后再没笑过。一家人今年春节从板房搬进新房后,小议萍积极参加小品排练,久违的笑容在表演中绽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而且必将催生与之相呼应的和谐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不仅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力量。
和谐文化,正在四川灾区全景演绎——
罗江县鄢家镇民间嫂子歌舞团在灾后深入山乡群众中,演身边的事,唱身边的人,用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占领农村文艺舞台,填补山乡文化断层,折射出纯朴的艺术魅力和巾帼风采,成为一道推进社会和谐的风景线。
剑阁县在 “文化名县”战略引领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使文化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在推动灾区百姓就业、增加百姓收入、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5月22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一幅幅年画绘上了墙。墙内,年画产业蓬蓬勃勃;墙外,文化旅游生机盎然。文化、旅游、新农村,在吸引城里人视线的同时,村里人生活方式也变了。在外打工的几十位妇女回家了,在年画传习所里靠刺绣年画为生,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收入,让王彩霞很高兴:“我不仅重新绣上自己喜爱的年画,还过上了幸福舒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