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牛棚子“变脸”的背后

时间:2011-03-22 来源:四川日报
  

  内江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助推废旧市场提档升级。  
  整顿沿街经营,拆除杂乱的“路边店”,新厂房整齐划一,川南特色民居整洁美观……随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开展,西南再生资源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内江有名的“牛棚子”废旧市场焕然一新,居民们迎来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
  环境治理:
  不让废旧市场继续脏乱差
  牛棚子废旧市场位于内江东兴区椑木镇。3月14日,记者沿国道321线内江至隆昌段前行,沿线有500多家废旧物品回收铺。
  范庆德的废旧回收铺就在牛棚子。狭小的屋子里,几名工人正在用粉碎机粉碎废塑料。范庆德从2000年起从事废旧物品回收,他告诉记者:“废旧物品主要来自泸州、宜宾等地,客户除了省内的,还有外省的,我一年可挣10多万元。”
  牛棚子废旧市场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发展,形成了以废旧塑料为主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销售集散中心。目前市场年均交易量近150万吨,交易额达50亿元左右。
  但是,这个市场的脏乱差问题也不少:回收铺沿路成市,废物乱堆、污水乱排……范庆德说,有时自己开车回来,遇到大车来下货或装货,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更苦恼的是周围居民。居民老何说:“垃圾在房前屋后堆起,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在小河沟里,还常常有卖不掉的塑料被就地焚烧,味道很难闻。我们都希望每天出门能干干净净的。”
  全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后,该区对牛棚子市场进行重点整治,对每个回收铺的废旧物品堆放、垃圾处理等进行严格规范。然而,500多家废品回收铺,仅靠自我规范还远远不够。
  提档升级:
  再生资源基地变废为宝
  规模偏小、管理混乱、污染环境——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必须转变牛棚子废旧市场发展方式。两年前,内江市委、市政府果断作出决策。
  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市场资源,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综合利用产业。2008年,内江成功引进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椑木牛棚子废旧市场为核心,在椑木、椑南、小河口三个乡镇建设中国西部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园区总投资32亿元,主要建设市场交易区、加工园区、辅助园区三个园区,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西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再生资源、资源再生、生生不息;循环经济、经济循环、环环有利”——走进正在建设的基地,到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在已投入使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上千台废旧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脑整齐堆放,工人们在5条采集线上作业,对废旧电器进行拆解、分类,再进行深加工。
  园区建成后,将形成废旧交易、二手资料交易两大市场,以及塑料、化工、铸造三大产业,入园废旧物资回收企业300户,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
  范庆德这些天常常往园区跑,他是和园区签协议的经营户之一。“在园区做回收生意,比在外面租房划算。”他说,再过两月搬进园区后,他将考虑升级做精加工,“产品附加值高了,利润也会高出不少”。
  记者注意到,这个园区里还规划了塑料深加工厂、塑料瓶生产厂、摩托车零部件外壳生产厂等,污水处理厂即将完工。“将沿街的回收铺转移到园区后,将实现产业整体升级。”东兴区供销社有关负责人说。
  园区外,就是新建的居民房,陈庆朝一家住在这里。他的儿媳妇在园区里拆解电视、冰箱,“每天上班8小时,每周工作5天,收入不少,还能照顾家。园区发展,我们也跟着享福。”陈庆朝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