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两化”互动:引领“高地”建设新动力——《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出炉记
时间:2011-11-04 来源: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 胡彦殊 刘云云
  今年5月28日,“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后半个月,各大媒体转载的一条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5月27日在绵阳调研,强调要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有媒体援引此消息评论称“此举有深意”。4天后,刘奇葆在雅安调研的讲话让嗅觉灵敏的媒体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他要求雅安努力走出有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新路。
  几乎在同一时间,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也先后前往资阳、眉山等地调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事宜,并在率团赴东北三省感恩致谢之际就该课题开展专题学习考察。
  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其后三年多时间,“两个加快”成为四川化危为机、跨越发展的引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后,“破了题、开了局、起了步”的高地建设需要怎样的新引领?各方一直翘首以待。
  “此举有深意”的判断在一个多月后得到证实。
  7月23日至25日,一场持续3天,参会范围一扩再扩,最终近千人参加,规模空前的会议——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酝酿时间长达三年多的 《关于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定 (征求意见稿)》首次揭开神秘面纱。经过近3个月的完善修改,10月21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定稿印发。
  有网友这样评价《意见》——开全国风气之先。
  过去三年,“两化”互动是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力武器;未来五年,“两化”互动将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绘制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蓝图如何才能尽快变为现实?对这一答案的追寻,始终牵引着近几年四川的发展走向。
  三年多前,四川对自身省情的再认识有一段经典表述——最大的省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最大的实际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
  基于这样的现实,一个基本的战略方向逐渐清晰——工业化城镇化是四川实现现代化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是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一位专家回忆,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提出后,大家观点比较一致——“高地”必须以现代产业和现代城镇为支撑、为依托,具体而言,就是必须迅速建立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构建起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盆地”才能隆起为“高地”,从而实现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的跨越。
  其后数年,在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非常”岁月里,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不但没有终止,反而成为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力武器。
  震后两个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强调灾后恢复重建要着力把握的 “五个结合”之首,就是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北川新城、山东工业园,绵竹新城、江苏工业园,高标准建设的新城镇,与高起点布局的新企业成为灾区恢复重建不仅面貌一新,而且脱胎换骨的根本保证。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四川迎来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由扩大到缩小的“拐点”。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速比全国高近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国水平,城镇化年均增速比全国高约0.5个百分点。不少专家因此宣称,与全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平稳增长不同,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黄金时期”。
  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对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段表述对“黄金时期”作了呼应,“四川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被并列放在一起。这被专家解读为:在我省“十二五”加快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将更加倚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这一强大动力,来实现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梦想。
  “黄金时期”的判断,成为《意见》加快出台的催化剂。
  参与起草的专家称,所谓 “黄金时期”既意味着当前是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机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各自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更意味着是调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者关系,避免工业化超前或滞后于城镇化,实现两者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的最佳时期。
  数十万字理论研究报告,数万字调研报告,数次重起炉灶,《意见》在灾后恢复重建的“非常”岁月里降生
  “《意见》的每一句话都来之不易。”参与起草的省经信委人士这样感叹。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后,按照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开始着手《意见》的起草工作,省经信委、住建厅牵头成立《意见》起草小组。到10月21日正式印发,仅20多页的《意见》耗时超过3年。
  工业化和城镇化各自加快发展的成功经验汗牛充栋,但关于“两化”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系统的成功实践更是有限。《意见》起草工作不得不从“原点”——理论研究开始。起草小组先后组织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省社科院及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对“两化”互动开展理论攻关,最终形成长达数十万字的理论研究报告。
  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还在2009年和2010年两次组织大规模的省外调研活动,前往湖南、山东、浙江、江苏、广西、内蒙古、陕西、广东、上海等地学习借鉴“两化”互动经验,加上对省内多个市州“两化”互动情况的摸底,最终形成数万字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起草进度,《意见》内容的撰写并非在理论研究和调研全部完成后才开始。
  2008年下半年,提出初步设想。2009年下半年,形成第一稿的初稿。按照2010年刘奇葆赴攀枝花、凉山等地调研后,根据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的新情况、新形势,就联动推进“两化”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起草小组将原有写作框架完全打破,重起炉灶。此后又数次对《意见》写作思路、框架进行重大调整。
  文件名字的几次变更颇有深意。参与起草的省经信委人士透露,文件最初是按《意见》体例起草的,为强调其推动实施的力度后改为《决定》,但考虑到《意见》更适合呈现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条款,最终又改回为《意见》。
  《意见》在今年4-5月第一次正式征求省级相关部门意见后形成代拟稿。6月7日,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召集相关省级部门和单位专题研究代拟稿,再次修改后交40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第二次征求意见,部门提出的多数建议得到采纳。
  6月15日和17日,刘奇葆主持召开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起草小组根据会议精神,吸纳专家学者意见,再次对文稿进行修改。蒋巨峰多次对《意见》作出批示,在《意见》提交省政府常务会审议的前一天,蒋巨峰又批示要求起草组对《意见》中的“天府新区”和“政府融资平台”等内容作进一步完善。
  在7月举行的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推进“两化”互动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上。会后,起草小组立即就此进行专题研究,对《意见》进行最后一轮完善修改。
  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即使汶川特大地震也没有使《意见》的起草中断。从“两个加快”到“两化”互动,从灾后重建到后重建时代,巩固和扩大在西部的优势地位,实现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的跨越,引领四川加快发展的核心动力实现无缝链接。
  既勾画“蓝图”,又突破创新政策措施,“两化”互动发展新局面正在全省形成
  《意见》共分为8个部分26条。
  《意见》要充分体现“互动”特色,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应该作为整体来研究部署,这样的共识贯穿整个起草过程。
  首先规划要“互动”。《意见》明确,要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互衔接,进而推动“四个集中”和实现“四个对接”。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意见高度一致,认为“两化”互动发展,首先要从规划入手,而制定规划不仅要体现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也要体现专家学者的专业水平,还要体现城市居民的价值需求。
  《意见》的第三部分——着力优化发展布局是较晚才增加的内容。参与起草的省经信委人士介绍,此前,《意见》对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已有论述,但起草小组始终觉得缺点什么,又一直找不到准确答案。后来通过逆向思维,从读者的角度来思考缺失的信息,答案很快找到——需要一个 “两化”互动的 “蓝图”。《意见》的第三部分,特别是第5条就勾画出了这个蓝图。
  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对这一部分内容给予了肯定,认为这不是产业布局的概述,也不是城市布局的概述,而是统筹城镇体系发展与工业发展布局的综合概述,“两化”互动成为修正四川经济空间布局的利器。成都平原城镇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西北地区,《意见》分别明确了这五个地区的工业和城市发展方向,这也成为《意见》最具“互动”特色的亮点之一。
  一个细节值得玩味。《意见》在攀西城市群的论述中使用了 “新型工业城镇群”一词,有部门提出这样的表述并无出处,且意义指向不够准确,但起草小组认为,此提法是为了突出工业在该地区未来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坚持保留。
  既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又不能违背现行法律法规,《意见》中关于加快推进“两化”互动的具体政策措施成为各方争论最为激烈的部分,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相关内容。尽管各方都意识到,在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进程中要避免“被城镇化”、“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等现象,必须以现行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打破依附、衍生于户籍制度的教育、住房等壁垒,但改革尺度很难把握。
  在征求意见稿中,户籍制度改革相关内容只在“强化人力资源保障”一条中有所体现,在最终印发的《意见》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单独成条,其位置也从前者的“完善保障措施”部分,提前至“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多数人认为,征求意见稿中 “降低和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和条件,进一步放宽小城镇、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大城市户籍迁移政策”的表述并不“解渴”。与之对比,《意见》中“大中城市要根据实际承载能力,对有合法稳定职业并有合法稳定居所(含租赁)的农村居民放宽落户条件,尽力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等具体规定不仅颇有新意,且可操作性大增。
  在历时三年多的起草、修改过程中,《意见》的含金量逐步递增。在大量梳理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等优惠政策,借鉴其他省市区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意见》为四川“两化”互动烹制的土地、财税、金融、要素保障、环境支撑、人才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大餐已经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