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医疗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我省构建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的医保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惠民政策精准落地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以前门诊看病自付比例高,现在有了门诊共济保障,日常拿药报销更方便了。”这是参保职工的共同感受。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累计结算超2亿人次,“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覆盖城乡居民和职工,让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用药负担显著减轻。
现在“电子耳蜗植入术”及配套医用耗材“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支付,个人负担大幅降低,让听障患者重拾“声”活的希望与信心。国谈药品单行支付品种达220余个,通过“双通道”供药机制,让群众及时用上高价救命药。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累计落地药品900余种、耗材20余类,通过“以量换价”让药品和医用耗材以更优惠的价格落地,切实降低群众用药成本。
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我省建立了动态参保机制,落实分类资助政策,近三年累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超五百亿元,筑牢因病致贫返贫防线。
打通堵点升级服务 不断优化便民体验
“看病买药不带卡,就用医保码!”已成为我省就医购药新常态。医保码累计已有7000余万人激活,覆盖定点医药机构超5.7万家,全省1300余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实现医保码全流程应用,450余家医院开通医保移动支付,让“一码通行”“一键支付”成为现实。
异地就医结算难题持续破解。全省5.2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接入异地就医结算网络,为流动人群提供超2亿人次直接结算服务,大幅减少个人垫付资金。省内和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分别保持在98%和91%以上,每个县至少有1家医院可提供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让务工人员、游客等流动群体异地就医更省心。
“15分钟医保服务圈”成效显著,1600余个“医保+”一体化服务网点覆盖城乡,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提供贴心帮办代办服务,医保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接入2200余家医疗机构、1.5万余家药店,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纵深推进制度创新 稳步增强保障能力
作为全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3个试点省份之一,我省率先出台首轮调价方案,各地累计调整4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重点提高护理、诊查、中医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让“优质优价”导向逐步显现。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落地,全省所有统筹地区推行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医疗机构覆盖率达100%,病种、基金覆盖率均超过90%,推动医疗机构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行“一个总额付费”,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省级统筹迈出关键步伐,2024年完成首次基金调剂金上解下拨,均衡地区间基金负担。全民参保率保持较高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筑牢全民医保基础。
目前,全省18个市已推出“惠民保”普惠型健康保险,拓展保障边界。全国首批试点并全面开通医保钱包,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近亲属跨省共济,3.4万余家医药机构支持结算,让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监管基金筑牢防线 守护群众“救命钱”
我省构建起“现场检查+智能监管+社会监督+信用管理”的全方位基金监管格局。建成全省统一的医保智能监管子系统,运用大数据筛查、反欺诈模型等技术,实现事前提醒、事中审核、事后监管全流程监控。连续6年开展“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畅通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医保基金的良好氛围。
通过飞行检查、专项整治等方式,我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多家定点医药机构,守好群众“看病钱”“救命钱”。基金运行保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职工和居民医保基金保障能力稳健可持续。
我省医保工作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从创新制度到完善体系,从深化改革到加强基金监管,从政策惠民到服务便民……让改革所向与群众所盼更好契合。我省将持续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坚决守牢基金安全,优化医保公共服务,让医保制度更公平、更可持续,为“健康四川”建设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