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大代表家站历经多年建设,从初期的实体平台搭建到如今的规范化、制度化、功能化融合发展,从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实践平台,逐步升级为融合立法意见征集、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多功能阵地,真正成为了保障代表履职的重要载体。代表家站的演进过程生动诠释了广元人大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深入思考、创新活力与持续探索。
体系扩展:从“零星布点”向“全域覆盖”转变
全市代表家站建设于2016年试点启动,利州区东坝街道率先建立全市第一个人大代表工作站,为全市人大代表工作站工作开展“打样”。创新推行人大代表“家庭作业”制度,要求代表在人代会后深入工作站督办基层无法独立解决的民生问题,强化代表履职实效。
2020年广泛推广,朝天区朝天镇正式建成人大代表之家,为全市代表之家工作开展示范。整合全镇103名三级人大代表,制定每月首个星期二为固定接访日,并建立代表联系选民、学习培训等制度,推动解决征地拆迁、垃圾清运等问题。同期,四县三区以“四好”代表之家、“四优”人大代表工作标准全面铺开代表家站建设。
2025年,全市已累计建成623个家站,覆盖所有乡镇街道,为9000余名代表提供固定履职阵地。从“0”到“623”,意味着代表履职的物理空间全覆盖,真正实现了群众“出门见代表,诉求有通道”。
制度赋能:从“松散活动”向“规范履职”转变
代表家站在建立初期经常面临活动形式松散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活动频次不定、内容零散、缺乏闭环管理机制等,但随着广元各地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家站活动逐渐从“松散式”走向“规范化”“实效化”。
苍溪县歧坪镇建立定期接待机制,将每月首个周二定为“代表接访日”,组织全镇代表入户走访或进“家”入“站”集中议事,首年即收集民意189条,解决征地拆迁矛盾、产业发展资金兑付、生活垃圾清运等各类问题诉求67项。
旺苍县白水镇通过“六有标准”配齐法律书籍、农技资料,并联合农业部门开展紫皮大蒜、百香果种植等方面的技能定制培训,邀请镇司法所和法庭相关专业人士按群众需要开展“订单式普法”,近年来完成农村土地承包法等11部法律法规的普法宣讲。
剑阁县深入开展“代表进家入站联系群众”实践活动,代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160条来自代表的“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扎实开展“直选人大代表述职月”活动,县委主要领导主动带头回选区向选民述职,2005名直选人大代表实现“代表当面交卷、选民现场评判”双向互动。
昭化区人大量化履职要求,每名代表固定联系3名选民,常态化开展走访,每年参与学习培训1次以上、视察调研2次以上,履职情况记入档案,推动代表联系群众和履职管理的刚性要求有效落实。
人大代表家站建设通过制度化、场景化、专业化改造提升,由初期的松散转变为更加规范,引导代表更加规范高效地履行职责,正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毛细血管”,让广元的民主实践深深扎根于市井烟火之中。
实践深化:从“民意窗口”向“治理引擎”转变
代表家站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已从初期的民意收集窗口升级为驱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引擎。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人大代表履职方式,更重构了基层治理的格局,标志着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广元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可持续的民主动力。
“家站”成为整合行政资源的关键节点,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朝天区沙河镇望云村群众在代表联络站反映天然气不通问题后,当地代表联动区镇两级政府推动项目落地,终结了该村烧柴的历史。利州区东坝街道文昌社区通过代表协调增设电瓶车棚,消除私拉电线隐患,凸显“家站”在安全治理中的枢纽作用。
“家站”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拓宽了服务半径和功能。青川县将“家站”与“川善治+村能办”双平台对接融合,部分“家站”引入线上平台(如“民意直通车”二维码),结合线下“院子会”“坝坝会”,弥合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实现养老认证、医保缴费“不出村办理”。
“家站”汇聚基层的智慧源泉,推动了基层声音直通立法程序。广元市设立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其中朝天区和昭化区昭化镇被纳入省级联系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在修订时,昭化镇的代表家站提出删除“专合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条款,避免政策一刀切;白虎村立法信息员建议增加村居委协助职责,均被省人大采纳写入法规。近年,被省人大采纳立法建议8条。立法联系点与“家站”功能耦合,使田间地头的意见能够直达立法机关。
随着代表家站建设的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具象成了家门口电梯的匀速升降、南河江水的清澈流淌,以及每个普通人被看见、被回应、被尊重的温度……变得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