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是绿色生态的主体,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优美的林业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生态安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保障,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前提。近年来,笔者多次对成都林业生态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在分析成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成都林业生态基础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效
成都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特色突出。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森林植被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自然优势。一是地形和水利条件独特。龙门山和龙泉山拱卫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泽被千里沃野。市域内648.4万亩森林,涵养了丰富的水源,汇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流,是整个天府之国风调雨顺的重要保障,是名副其实的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环境物种条件丰富。成都是全国海拔高差最大的省会城市,呈现出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复杂区域地理环境与众多独特的地貌类型。植被十分丰富,生物物种多样,有植物种类3317种,野生动物578种,昆虫总数10000种以上,其中有不少像大熊猫、珙桐、连香树这样古老的白垩纪、第三纪孑遗物种繁衍至今。三是旅游资源丰富。该市拥有3000米以上的高峰126座,镶嵌了无数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珍珠般的高山冰斗湖。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内分布有碧绿连天的约12.4万亩高山草甸,色彩斑斓的约17.5万亩高山杜鹃,漫山遍野的约30万亩红叶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此外,成都历史上就是“花重锦城、古树繁多”的生态文明之城,保存了具有城市记忆的誉之为“汉柏”、“汉杏”、“唐杉”、“唐楠”在内的古树名木43种7020株,还拥有独具川西特色的林盘达14万多个,面积6万多公顷。 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多年来,成都坚持改革创新,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全域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城乡绿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创新城乡林业园林工作体制机制,整合组建市和区(市、县)两级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林业园林行政机构,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林业园林规划体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考评目标责任制,将年度主要园林绿化指标纳入对区(市)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实现了园林绿化指标增长排位和向媒体公开的“绿色排行榜”。二是实施“两项创建”,生态绿地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36.15%提高到36.80%,绿地率从33.65%提高到35.69%,绿化覆盖率从36.46%提高到38.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21平方米增加到12.79平方米,中心城区屋顶绿化面积从200万平方米增加到260万平方米,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240个,先后于2006年和2007年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三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确权颁证为核心的主体改革工作已全部通过检查验收,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激发了广大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拓宽了社会资金投资林业产业及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林业发展活力被空前地激活起来 ;在全省率先创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规范了市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完善了林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提高了林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成都林业生态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毁林造地现象仍未杜绝,部分原始自然生态遭到人为毁坏 ;人工植被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不强 ;自然灾害给林业生态带来较大损失,生态恢复任务艰巨 ;退耕还林政策比较优势消失,退林还耕现象时有发生等。
加强成都林业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建议
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群策群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环境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把握爱鸟周、保护月、森林文化节等有利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林业生态建设进行广泛深入的报道。大力开展以“营造城市森林、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暨认建、认养、认捐活动,激发群众植树造林特别是参加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森林法、《成都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力度,认真做好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立法调研工作,适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符合成都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完善法制保障,群策群力依法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科学协调林业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要进一步完善全市林业园林发展规划,提高规划建绿的标准,积极实施生物固碳,以适应“全域成都”多层次空间体系的大都市市区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要严格绿线管理,在坚决禁止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城市绿地、农村土地整理毁坏自然林盘和湿地的基础上,有序归还过去占用的绿地、湿地面积,并且同步依托全域规划的绿道、绿网、绿岛等建设工程,对一切可绿化用地充分进行绿化,最大限度的增加城乡绿量。要科学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河、湖、沟堤等有关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要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推进城区与郊区相统筹、生态和景观相结合、森林与园林相交融,将城乡绿化打造为成都的一张名片。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提高城乡绿化水平。 一是统筹推进,打造“两山环抱”的绿色生态屏障。紧密结合三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以扎实做好龙门山脉45万亩生态修复工程和龙泉山脉40万亩植被恢复工程为抓手,对龙门山脉统筹抓好林分整体结构调整,逐步减少纯林比例,科学调种多种混交林、彩叶林,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努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促进形成更为良性的森林生态系统,避免和减少森林虫害及火灾损失 ;对龙泉山脉着重提高植被覆盖率,在大力栽培抗旱等适生树种的同时,稳步改变过去因片面发展桃树等单一经济林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状况,科学地在经济林内混栽搭配树种和灌草植物,促进形成复层植物群落,全面提高该市主要上风区域的空气质量水平。二是综合协调,切实美化城乡人居环境。在城区通过实施主要道路、重要节点绿化特色提升改造、公园提升打造、立体绿化、“增色飘香”景观街道示范、花卉造景、“闻香识路,望树知街”等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在农村要注重传承川西林盘资源,全市所有集中安置点、新型社区、中心村建设都要和周围的自然林盘、田园风光有机相融,发展成为“林田相融”的绿色家园。三是健全健康绿道,营造绿色和谐空间。在公园绿地、郊野绿地、道路林网、水系绿网内,加快组织实施健康绿道建设,最后形成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串联城乡生态绿地、湿地湖泊、风景名胜、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健康绿道,满足广大群众健身、休憩、游览需求。 积极运用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助力林业生态建设。 要在稳定林地所有权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林权交易平台,完善和规范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租赁、抵押、继承、转让、拍卖等办法,解决好公平与效益问题,促进林地规模化经营,优化配置林业生产要素,激发林业产业活力。要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放活商品林经营权,制订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利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为林业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做大做强林业产业。要积极探索创新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新形势下林业管理和林农增收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林产业投入机制和发展机制,着力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扩大林业开放,聚集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林业,通过银行贷款、项目和股权融资、专项开发资金等多种投资形式,支持现代林业发展。要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和保护林业生态的关系,统筹发展碳汇林业和强化林业产业,充分盘活森林资源,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最终形成政策带动、社会资金积极推动、广大林农广泛参与的发展林业的合力和良好效应。 统筹提升林业资源综合效益,科学开发林产工业、生态旅游和林下产业,以发展保障林业生态安全。 要充分发挥林业的产业功能,统筹发展商品林,健全责任追究制,严禁成片伐毁商品林和盗伐生态公益林,双管齐下从源头上保证林业生态安全。要突出区域特点,大力扶持低碳林业产业,逐步淘汰资源消耗高、环保等级差的产业低端,积极发展林业产业高端,做好林业项目包装策划。要科学规划龙门山脉林业生态旅游发展,既要打造推出一批精品旅游重大项目和知名旅游品牌,又要迅速推动“农家乐”这一惠民增收的特色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多渠道促进林农转移就业、增收增效。要紧紧把握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要求,延伸林业发展的产业链,扩大农民依托林业增收致富的途径,以经济利益的实现促进数十万林农自觉从传统的“靠林吃林”转变成为林业生态的受益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守护者。 强化技术保障,发挥林业科技在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针对自然生长条件较差区域选配好适生树种、林种问题,尽快培育推广合适的优质速生丰产树种,科学搭配林种,以科技进步支撑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林业科研单位力量,加强对绿化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投入产出水平,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实现科技与生产的有机结合等。 健全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严格依法执法,确保林业生态建设长治久安。 要加大对退耕还林的政策补偿力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切实s维护林农和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合法权益,鼓励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乱砍滥伐和挤占林地、绿地的违法行为,全力保障林业生态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