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调查研究
>
关于都江堰市城市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
2014-03-26
来源:
都江堰市人大常委会
都江堰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
近年来,都江堰市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历史契机,紧紧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目标,通过合理调整社区规模,重建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理顺内部工作关系,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初步形成了适应都江堰市实际情况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都江堰市城市社区建设情况
(一)实施社区重构,功能不断优化。2002年都江堰市启动城市社区建设,在灌口镇、幸福镇、原经开区(现滨江街道)建立了23个城市社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非农人口的大幅增加,原有的社区设置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的服务需求。“5•12”汶川地震后的城市重建,为我们加快城市社区重构提供了历史契机。市委、市政府从2009年11月起全面启动城市社区重构,工作中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深入研究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扎实推进,顺利完成了社区重构,城市社区数量由原来的23个增加到69个,其中55个城市社区分布在灌口镇、幸福镇、胥家镇、蒲阳镇、玉堂镇、青城山镇、滨江街道,14个城镇社区分布在其它乡镇。通过社区重构,都江堰市城市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社区功能更加完备,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宿感也进一步增强。
(二)拓展服务领域,机制不断完善。在组织完善方面,城市社区都建立或设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会,并完善了自治组织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在功能服务方面,城市社区普遍建立了警务室、劳动保障站、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计生指导站、卫生站等服务机构;在服务对象上,从传统的救济对象拓宽到全体社区居民,一大批驻社区单位和退休人员成为社区服务的新对象;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有偿服务、低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不断培育社区的造血功能,增强社区服务的生命力。
(三)加大政府投入,设施不断改善。“5•12”地震前,都江堰市城镇社区的办公用房平均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社区重构后全市新增加的城市社区大多未落实办公场地,而原有的社区办公用房或者是在地震中损毁,或者是面积较小。从2010年初开始,市委市政府结合灾后重建,按照城市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标准,采取调剂国有资产、新建、改(扩)建等方式,统筹推进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建设,新解决了21个社区的服务(活动)中心用房问题,截至2013年底全市69个城市社区中的58个已落实了办公用房,其余11个社区办公用房仍靠租、借房屋解决临时办公,计划5年内全部解决。此外,近年市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大幅提高城市社区的工作经费和干部待遇。社区工作经费由最初每个社区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场镇社区每年5万元,城市社区每年10-12万元。为每个场镇社区匹配了20万元,城市社区匹配了5-10万元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经费,社区两委干部的平均补助提高到目前的书记、主任每月2400元,副主任每月2300元,委员每月2200元,并统一纳入社保和医保,极大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切实解决了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有效调动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队伍建设,素质不断提高。针对都江堰市原有居委会成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结合社区规模调整和换届选举,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一批年纪轻、有文化、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居委会工作岗位,优化了社区工作队伍结构。基层普遍反映,目前都江堰市社区干部开拓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均好于往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都江堰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尚处在渐进与深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城市社区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社区居民自治职能弱化。
由于受现行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影响,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着行政化倾向,城市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大量本应由基层政府承担的如城市管理、房屋拆迁、税收等工作,社区被行政化,社区居委会没有完全发挥自治组织的职能作用。在都江堰市,有的乡(镇)把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给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为了完成上级工作任务,疲于应对,顾此失彼,不能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为社区居民服务工作中。
二是社区功能尚不完备,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服务内容还未得到充分整合,社区建设的潜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是震后城镇住房安置点的住户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在社区意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重构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增加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三、相关建议
一是要通过改革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职责,做到还权、赋能、归位。建立政府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的准入制度。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需委托社区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积极推行服务项目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区开展工作。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机制政策,提高社区综合服务水平。
三是要在社区管理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社区标准化管理评比活动,对管理制度完善、基层服务到家、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给予奖励。
四是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等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鼓励社区民警、群团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程序担任社区居委会成员,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退休人员等经选举担任社区居委会成员。
五是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将社区工作人员纳入全市干部培训总体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并严格考核,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上一篇: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副巡视员陈荧一行到四川金堂县调研代表密切联系工作
下一篇:
关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