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麦垄、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碧波轻漾的池塘里倒影着幢幢白墙小楼。时值农忙季节,农民们正忙碌劳作,爽朗的招呼声里,流露出实实的幸福和满足感…… 这是近日,笔者一行在巴中市人大常委会机关2012年帮扶的巴州区梁永镇石垭村采访时,亲眼见证昔日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如今变成富裕新农村的可喜变化。 如何用真情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是考量人大机关同群众感情联系的标尺。去年以来,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共挂联了8个贫困村和1个扶贫开发片区的扶贫帮扶活动,市人大常委会将其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切入点,积极为群众办成一件实事,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推动一个实际问题解决,收到了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与民同心,把对群众的感情落实到贫困群众的需要上,从他们的燃眉急困中去真心帮扶。巴州区梁永镇石垭村农民李玉平老实巴交,妻子智力低下,由于石垭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前些年他举家外迁到通江,但生活仍无起色,便又迁回来,一家人居无定所,儿子也未上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延荣主动将他家列为帮扶对象,同镇村干部一道多方协调,筹资近万元为其购买了一套农村旧瓦屋,并解决了水电等生活设施,让李玉平一家圆了住房梦。同时将他家纳入农村低保对象,资助近三千元的生活困难救助金。通过又同教育部门的协调,将其儿子送入镇里的中学读书。关怀无声,但却让身陷绝境的李玉平一家感受到了真实的温暖。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茂琦帮助通江县太平村百余名困难户纳入农村低保,并落实党员一对一帮扶对子。副主任向全国指导通江县空山乡后坝村发展特色经济,新植和改造核桃苗木近20万株,帮扶困难户搞养殖,建起无公害经济作物园千余亩。副主任范申华筹措资金近万元,解决了通江县瓦室镇九龙村困难群众的过节困难,并在农忙季节组织开展助农生产活动,送去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为困难群众送去了“及时雨”。 据统计,去年以来,市人大机关共出动干部百余人次,挂联包扶农户50余户,协调帮扶资金近十万元,帮助困难群众200余人渡过了生产生活困难。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人大领导对困难群众的倾情帮扶,让他们感受到了春雨般的滋润,温暖而又贴心。 与民同心,把对群众的感情落实到帮扶的节点上,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下真功。扶贫需先扶智,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帮扶中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激发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将扶贫的着力点放在为贫困村制订未来的发展规划上。去年5月份,市人大机关组织石垭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平昌元山镇和南江东垭社区实地考察,学习巴山新居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经验。副主任经纬宪组织恩阳镇何家坝村村民开展讨论,广泛集中村民智慧,通过兴办农家旅游等方式,在果蔬成熟季节吸引城里人来现场观光采摘,并到外地联系销路,使去年出产的果蔬全部销完,收益丰厚。副主任张长云指导南江县天池乡石家院村自筹资金近30万元,硬化村公路,规划发展翡翠米基地,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副主任郭宝渝既着力于解决平昌县大寨乡白鹤村修路、治水、改土、发展项目等大事,也抓改建村活动室、留守学生之家、改厨改厕改圈、村容村貌整治等小事,老百姓夸赞他是大事小事都能上心。 与民同心,把对群众的感情落实到扶贫成果的检验上,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标尺来衡量。在长赤镇宽阔的广场和整洁的街道上,居民们或悠闲漫步或欢快舞蹈,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而仿佛置身繁华都市。在红四乡,一片片经过改建的规整梯田、一口口碧波荡漾的微水池、一座座崭新的民居……“如今我们山里农民的日子已经苦尽甘来,以前城里人才能享受的舒适生活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了!”正在新房里看电视的惠民村民老张喜滋滋地说。 据统计,自去年以来,在市人大的帮扶下,共为挂联村修建道路40余公里,建设巴山新居点8处,解决了300余农户的住房问题和近万农户的饮水、用电、就医、上学等难事,帮助规划建设产业项目十余个,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努力为贫困群众圆上致富梦想,给予困难群众长期不懈地真情帮扶,是人大工作与民同心的根本体现,更是人大制度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