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银装素裹的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乡雪柯村牧民定居点,人潮涌动、彩旗飞扬,四处弥漫着欢快的音乐。藏族汉子泽翁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四处游牧了近半辈子,如今还能住上“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漂亮定居房。 直到他从县委书记杨煜康手中接过定居房钥匙时,在场的所有牧民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他才确信这是真的。这一刻宣告着雪柯新村200多名牧民从此告别了居无定所、漂泊游离的游牧生活,正式有了属于牧民自己的安定家园。 “暖房,暖心,大好事。有了这么干净整洁的村子,住上了这么漂亮实用的定居房,家里有了电视、太阳能,通了电话,生产生活环境和水平翻了不知多少翻……”泽翁和牧民们激动地大呼“很满意!” 其实,在四川,“牧民定居工程”只是一个缩影。诸如此类的一大批惠民富民工程正在天府大地精彩绽放。“十一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渠道落实富民惠民措施,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化地转化为群众真真正正的实惠,书写出了一份群众满意、情动天府的“民生答卷”。 殚精竭虑保民生 民生,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生活尊严。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成为8800多万四川人民的新期待,也成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十一五”期间,我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殚精竭虑保民生、促发展,谱写了执政为民的衷曲。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群众的利益大于天”,从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扶贫解困、加大教育助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藏区“9+3”教育计划等“惠民行动计划”有序推进,到着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医疗条件”、“解决民族地区、偏远山区贫困学生入学难”等铿锵有力的行动,越来越多的财力被用于改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一张包括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社会保障网,在天府大地初步织成。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解决灾区群众、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低收入家庭困难就业人员、新增失地群众等五大重点群体就业。 ——优先发展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普九”任务圆满完成。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将大学生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截止2009年底,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4%,受益2180万人次。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卫生医疗水平大幅提升。 ——“八大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全面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彝区“三房”改造,富民安康工程等。 …… “心系群众,以人为本,普惠民生”,每一次组合拳的出击,每一步骤的实施,每一次变化及其带来的欣喜,无疑是我省坚持“执政为民,着力改善民生”的理念,用扎实的行动,用真正的实惠,忠实地践行着对人民的承诺的真实写照。如果说每一次保障和促进民生的努力和行动,可以化作一处耀眼的光芒,那么众多的光芒,最后就汇成一颗太阳,始终温暖着四川千万群众的心。 民生根基更稳固 12月中旬的一个清晨,蓬溪县高升乡白庙沟村医生苏华来到了72岁的王蓉大娘家。王大娘的老伴卧病在床多年,如今苏华成了这里的“家庭医生”,定期上门诊断。 “前些年老伴生病,一直是我去给他拿药,现在村卫生服务站建起后,医生会主动上门给他诊断。”亲身感受到村卫生服务站带来的方便,王大娘乐得合不拢嘴。 和王大娘一样高兴的,还有全川上千万享受着医疗卫生改革带来实惠和方便的群众。这只是我省“十一五”期间,切实改善民生,稳固民生根基,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系列行动之一。 轻松看病、就医,享受平等健康权,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四川“十一五”提出,要健全和完善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医疗卫生支出256亿元,年均增长9%的目标。 践行承诺,惠民富民。2006年以来,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省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疾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到2008年,仅3年时间,所有涉农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达6141.3万人。 今年,我省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方便入学,能上好学,享受均衡教育权,是人民群众渴望的愿景。 四川“十一五”提出,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根本途径,扩大教育供给,加快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从2006年开始,我省持续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年取得新进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初步建立,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免收993万人的学杂费,免费为250万人提供教科书,补助85.8万贫困住校生生活费,到2008年,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99.6%。 其中2009年以来,增加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大力推进职教攻坚,启动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六类特殊对象学费,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哪里有群众呼声,哪里就有行动。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铺开到所有涉农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从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到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从逐步在全省农村建立了低保制度到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从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到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稳步推进。 …… 根深才能叶茂,基牢才能稳固。伴随着一系列“富民安康”工程扎实推进,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逐渐扫除了阻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我省千万民众享受到更多实惠,民生根基更加扎实稳固,为四川“十一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民生答卷暖人心 民生改善,是人民群众的期盼;群众满意,是工作的唯一标准 ;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遭遇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双重影响下,全省各项工作曾一度面临严峻考验。但党和政府“越是危难时刻,越要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掷地有声承诺,使我省各项民生工程没有任何折扣地坚定实施,确保了一大批困难群众顺利度过危难时刻,令全川人民温暖踏实。 五年来,我省各项民生指标进展不断提速,老百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 ——促增收,就是保民生。2006年到2009年,我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350元,增加到 13904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13元,增加到4462元,超预期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50元的目标。 ——促就业,就是保民生。2006年到2009年,我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4.6%以内,没有加上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量,已经圆满完成“十一五”提出的5年内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2008年,我省依然保持城镇新增就业6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帮助109.8万因灾失业的城乡劳动者重新就业的显著成效。 ——办实事,就是保民生。2006年到2009年,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我省财政投入逐年大幅增长。其中,2008年全省财政投入八项民生工程501.4亿元,到2009年投入达到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98.6亿元,增幅超过50%。 ——2009年,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稳步推进 ;2010年,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12.6万套房源解决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10万户。 ……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却忠实记录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身边的巨变,人民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见证。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面向“十二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将书写更加美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