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郭云放
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是中央的科学决策,是省委的战略部署。近年来,资阳市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工业“千百亿工程”,并将建设城市作为“两场硬仗”之一,扎实推进行政中心迁移,强力打造“2+3”城市增长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23.7%上升到2010年的35.7%,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26.3%提高到2010年的47.3%。为资阳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幸福资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资阳推进“两化互动”的基本做法 (一)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 推进“两化互动”,首先要克服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不相衔接,各自为阵的弊端。一是理念上体现互动。实现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无缝对接”。在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时,将促进城镇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资阳中心城区、县城、重点乡镇聚集,从提升就业和增强带动力等方面,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持续动力;在制订城镇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要,并邀请中规院高水平设计修编《资阳城市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在规划上体现协调。推进和落实了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四规”科学统筹,同时结合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经济区建设、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给我市带来的新机遇、新变化,主动对接,及时修编,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布局上体现科学。资阳市根据“一区两带四基地”的总体布局,按照“沿路布工业、沿城布三产、沿水布商住”的“三布”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分区、产业发展、主要基础设施等空间布局。工业发展布局“十园一带”,规划建设各100平方公里的成资工业发展区、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及资阳机车产业园、南骏汽车产业园、四海食品产业园、海大橡胶产业园、雁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含酒业产业园)、简阳工业集中发展区、安岳工业集中发展区、乐至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侯石工业带。城镇建设按照“培育增长极、形成增长带、催生增长点”和“行政中心迁移带动新区发展”的思路,布局“5城8极4带3三角”,即加快培育2座大城市、3座中等城市的“2+3”城市增长极,强力推进雁江“两区一带”、简阳“两湖一山”、安岳“两极一带”、乐至“两城一带”,策划推动雁江—简阳—三岔“资三角”、安岳—龙台—石羊“安三角”、乐至城南—城北—高寺互通立交“乐三角”三大布局。通过对工业、城镇等的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找准了推进“两化互动”的抓手和切入点。 (二)找准载体,促进“两化互动”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支撑,我市将产业园区和城市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不断做强园区,做大城市,完善配套功能,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建设“十园一带”。按照“丘区经济工业化,工业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集群化”的思路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通过政府主导建园、企业主体建园、股份合作建园、业主经营建园等模式,大力推进以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成资工业发展区、侯石工业带等“十园一带”建设,南骏汽车产业园、资阳机车产业园、安岳工业集中发展区、成资工业发展区纳入省政府产业园区“1525”工程,规划各100平方公里的城南、成资工业集中发展区正在打造“两化互动”示范区。2010年,全市产业园区建设面积达72.5平方公里,建成四个“百亿”园区,聚集规模企业284户,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72亿元,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74.2%。成资工业发展区签约项目32个,10户企业正式投产;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城南大道全线贯通,“四横二纵”路网加快建设,浙粤节能产业园入驻25户企业、5户企业开工建设。二是拓展城市框架。坚持把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和“行政中心迁移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2+3”城市增长极,全面启动实施雁江、安岳行政中心排危迁建,扎实推进资阳中心城市旧城区、城南新区、城东新区“一城三区”建设,以及简阳“两湖一山”、安岳“两极一带”、乐至“两城一带”建设,不断拓展城市框架。2010年,资阳市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5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92平方公里,扩大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7%,提高3个百分点。尤其是资阳中心城市,不仅实现了量的快速扩张,而且实现了质的大步提升。从量上看,从2005年建成中等城市,到提出培育“2+3”城市增长极,再到去年基本构筑起7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短短五年时间,资阳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主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从质上看,强力实施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力争今年底前完成九曲河城区段12.5公里道路、桥梁、涉水景观建设,加快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道路黑化、城区主干道大树种植等工程,推进“四城同创”,城市人居环境正在改善。三是完善功能配套。围绕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通过市场机制,引入合理竞争,以城东新区、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成资工业集中发展区、侯石工业带等区域为保障重点,加快配套完善路、水、电、气、视、讯等配套网络建设,满足推进“两化互动”的需要。特别是在外部骨干路网配套方面,资阳市正大力实施交通“44111”工程,强力推进成安渝、内资遂、遂资眉、成都第二绕城4条高速公路,成资、简三、成简、资安4条快速通道,1条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和10条内部“中通道”、19条高速公路连接线,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次级交通枢纽,为推进“两化互动”奠定坚实基础。 (三)壮大产业,支撑“两化互动” 推进“两化互动”,产业是支撑。我市把“工业主导、三化联动”作为发展的重要路径,突出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两化互动”取得较好实效。工业方面,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专门出台扶持工业发展政策,市级财政预算安排3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2010年,全市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183.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311.2亿元,同比增长29.9%,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工业“千百亿工程”目标。一是强力推进“1+4+1”主导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造车、节能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西部车城、节能之都、绿色资阳”城市名片。2010年,我市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建材五大产业全面突破“百亿”大关,其中造车产业突破300亿元,节能产业实现产值12.6亿元。二是强力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大力促成韩国现代汽车与南骏集团合作建设世界级商用车制造基地、中国南车与广西玉柴共建西部发动机制造基地,百威英博啤酒西南生产基地项目将试产,凯力威210万套全钢子午胎生产线、四海10万吨熟食品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南骏集团、机车公司、四海集团、空分集团等5户企业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2010年,全市工业投入达到121.4亿元,同比增长29.6%;产值上亿元企业达到265户,其中南骏、四海产值双双超过60亿元。三是大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目前资阳市已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四川名牌45个,四川著名商标35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现代服务业方面,资阳市坚持“强二强三”并重,用抓工业的力度抓服务业,大力实施服务业“1555”工程,巩固和扩大“三产超一产”成果。2010年,我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7.7亿元,增长10.5%。一是落实政策扶持。在去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市财政将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服务业发展资金。二是培育重点企业。开展服务业“双百佳”、“双十强”企业评选活动,选择一批带动能力强、纳税贡献多、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作为优先扶持的龙头企业,落实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定点帮扶,帮助争取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企业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企业加速壮大。三是发展重点行业。结合资阳交通、城市、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会展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特色街区的打造和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家乐福已正式签约,三岔湖长岛国际会议度假区有望承办第十二届西博会部分展项,力争今年再引进2家以上辖外金融机构入驻资阳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服务业上档升级。 (四)营造环境,保障“两化互动” 在推进“两化互动”过程中,资阳市着力抓好人才、土地、资金、社会等保障,努力营造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人才保障。坚持就业与创业相结合,以失地农民就业、市民创业为重点,制订出台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四川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二是土地保障。我市按照“对上争取、对内挖潜、对前创新”的思路,利用灾后恢复重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兴产业项目优先保障用地的政策,在大力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的同时,深化土地“六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清理闲置用地、建立产业用地投资强度等有效措施,满足“两化互动”发展用地需求。三是资金保障。资阳市牢固树立“资源资本化”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建设“6+3”,中小企业融资“5+1”等机制,运用部门换政府、公司换部门、乙方换甲方、业主换公司、三产换二产、土地换资金“六换”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市场化运作,同时,积极引进成都银行、民生银行、遂宁市商业银行等辖外银行机构,保障“两化互动”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四是能源保障。深入研究全市能源保障总体规划,以搞好电力规划为基础,统筹搞好水、气、视、讯规划建设。近年来,资阳市大力推进电力设施建设“2830工程”, 争取2座500千伏变电枢纽、8座220千伏变电站纳入省上“十二五”规划。围绕形成200万吨成品油年吞吐量的目标,签订了中石油5万立方、中石化20万立方油库建设协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五是社会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解决群众进城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镇落户的限制条件,推进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城乡经济社会相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助推“两化互动” 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和目标定位,市人大常委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主动置身发展大局,深度融入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有效服务和推进资阳“两化互动”。 (一)助推“两化互动”,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我们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人大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独特优势,为全市“两化互动”发展思路提供参考意见。近年来,我们及时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为市委进一步优化资阳发展思路、细化完善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融入成渝加快发展规划、五大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得到市委充分肯定。二是围绕市委高度关注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具有前瞻性、对策性的调查研究。2009年,我们对市委高度关注的盘活土地资源、搭建投融资平台课题,进行了历时三月的深入调研,就显化我市城市国有土地价值、科学打造现代投融资平台提出了14条对策建议。2010年,我们又围绕市委高度关注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等问题,就优化产业结构、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开展课题调研,提出33条建议措施。市委及时批转了我们提交的5个专题调研报告。三是认真领会市委意图,对市委提出的决策建议,及时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近年来,常委会紧扣市委中心工作,抓大事、议大事,依法对城市规划区内山体保护与绿化、城市重大建设项目、生态市建设规划、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兴市等事项作出相应的决议和决定,有力推进了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助推“两化互动”,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监督,助推加快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是我市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点。常委会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监督重点,审议了全市产业园区、资阳经济开发区建设报告,要求完善园区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产业发展政策,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推进优势企业成链合作发展。这些意见推进了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是市委确定的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的重点工程,是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工业城市的重要举措。为强力助推该项工程,常委会及时审议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建设项目筹资方案报告,并作出决定,同意市政府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5亿元,专项用于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市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包括百威英博西南(资阳)生产基地、广西玉柴中小功率发动机生产基地、浙粤工业园暨温州商城、南骏30万辆轻微型车生产基地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正加速推进;打造“中国西部节能产业之都”,承接国内知名节能产业转移,形成立足川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现代节能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正有序进行。电力对产业园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09年,我们听取了电力工作汇报,针对全市骨干电网脆弱、城乡用电同网不同价等问题,建议将电网建设纳入重点项目推进。去年初,我市与四川省电力公司签订了电力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6月6日,资阳500KV变电站竣工送电一次成功,正式投入营运,资阳市电网顺利实现供电能力由220KV向500KV的历史性跨越升级,“成都区位,资阳成本”优势更加凸显,为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入驻资阳、投资资阳、发展资阳,构建起了较大的“能源发动机”。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助推城镇化建设进程。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与资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九曲河综合整治、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资阳商业中心及特色商业街区等规划的调研论证,主动为城市规划编制完善建言献策。以九曲河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进资阳旧城改造,是市委作出的重大决定。为有力推进这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我们组织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九曲河资阳城区段,认真听取市住建局、城管局、环保局、水务局和九曲河整治工程指挥部的专项汇报,就九曲河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景观设计、拆迁安置、资金测算、工程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意见,得到了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的充分吸纳。参加视察的人大代表、人大机关干部和部门同志现场捐款近100万元,带头以实际行动支持该项重点工程。为解决制约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常委会及时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城投公司近三年拟融资项目的报告,决定同意市政府向金融机构融资41亿元,有力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南片区土地整理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我们多次组织代表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市容环卫、农贸市场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等情况,促进了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 加强重点项目工作监督,助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交通、水利等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市加快发展具有关键性、决定性和保障性作用,是把握 “重点突破、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坚持“产业发展年”的经济工作主题,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重点的迫切要求。随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全面实施,我市交通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常委会听取了全市交通工作情况汇报,就积极对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加快我市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力促关键性大通道开工建设等提出了建议。目前途经我市的内资遂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成安渝、遂资眉2条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工作正全面展开,与三条公路的链接线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随着我市交通区位优势的日益凸显,我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特别是三岔湖长岛国际会议度假区项目投资建设,引爆了“两湖一山”开发。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我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水利建设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为促进毗河供水工程尽快立项审批,我们多次组织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视察该项目的前期准备,审议全市水利建设报告,并积极推动省人大代表在省人代会上联名提出《关于毗河供水工程尽快立项上马的建议》。在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心下,2010年6月22日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评估会议在资阳顺利召开,成都市、遂宁市、资阳市川中旱区的448万群众渴求了近半个世纪的毗河供水工程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三)助推“两化互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2009年以来,围绕资阳“两化互动”,我们先后20余次组织全国、省、市、县人大代表对全市重大工作、重点项目,特别是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毗河供水工程前期准备、中小企业融资、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重大工业、交通、城建和民生工程项目推进等进行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充分发挥了代表联系群众、凝心聚力、助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今年5月16日至18日,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安排,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专题调研组赴我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的主题就是《推进两化互动,建设幸福资阳》。18名全国人大代表一行实地参观了三岔湖的旅游开发、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资阳市城南工业集中发展区、中国南车集团和凯力威公司,听取了资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佳的工作汇报。易敏利、傅勇林、杨兴平、侯蓉、王琳、马宗慧、魏琴等人大代表对资阳市委、市政府在“两化互动”的理念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幸福资阳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渝总结了资阳市两化互动的六条经验,即统筹规划优化城镇布局、找准载体搭建平台、借助外力开放合作、壮大产业倡导主产业、营造良好环境保障环境建设、心系群众改善民生。他认为:“资阳市深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两化良性互动、科学互补的创举在全省创造了一个典范,其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参加调研的代表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侯蓉等代表建议:“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将城镇化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着力在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上下功夫。”马宗慧等代表建议,加大投入,完善功能配套,围绕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项目和区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加快配套完善路、水、电、气、视、讯等,满足推进“两化互动”需要,同时紧扣民生改善,通过推进民生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在饮水安全、住房、就医、入学、出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困难,提高幸福指数。代表们的殷殷希望,必将使资阳市这个培育了新中国元帅陈毅的家乡,在大力推进两化互动的发展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百姓的生活将会更幸福更和谐! 三、我市深入推进“两化互动”的思路打算 当前,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和“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资阳市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资阳将以建设幸福资阳为奋斗目标,坚持把“两化互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确保“十二五”期间末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四个翻番、一个改善”:生产总值总量和均量翻番,总量达到1300亿元,人均超过4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52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翻番,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具体实现思路径是: (一)优化城镇布局 立足建设“成渝经济区对外开放的优势发展区”的目标定位,以发展雁江简阳三岔、简阳乐至安岳两条特色经济带为重点,以“资三角”、“安三角”、“乐三角”和“十园一带”为抓手,优化区域中心城市、城镇群、产业带、交通网战略布局,切实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聚集带动力,推动各类产业互动发展。 (二)提升产业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打造国家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西部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及节能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及会展基地,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新区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抓好大型商业网点、物流园区、旅游会展、金融信息、社会事业等的规划布局,尤其要加快建设一批大型商贸设施、物流园区、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等,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三)深化开放合作 巩固和拓展“东西南北”全方位开放格局,紧紧围绕四川省打造“一极一轴一区块”和天府新区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简阳、安岳“双桥头堡”的作用,全方位加强与成都、重庆及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努力实现成渝经济区“中部崛起”。 (四)改善社会民生 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饮水安全、基本住房保障、就医、入学、出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努力提高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