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风雨中奋力前行——“十一五”四川农业发展回望
时间:2011-01-04 来源:民主法制建设 作者:罗英

  2010,“十一五”收官在即,这是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决胜年,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关键年。
  回眸来路,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过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困难与冲击,更幸逢灾后恢复重建、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机遇。五年来,勤劳智慧的天府儿女在风雨中奋力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收获美好的未来。
  灾区新村  :最靓丽的风景线
  白色碉楼式农房,屋顶的羊头、羊角特色鲜明,公路蜿蜒至山顶,文化广场、羌族祭祀塔与曲折的步行路网交相辉映——充满羌族韵味的吉娜羌寨,别样风情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
  “大组团集聚型”、“小组团内聚型”、“林盘特色生态田园”、“斑块”——这些新颖的词汇融入都江堰大观镇欣和村灾后重建规划中,形成川西坪坝上具有环境延续性的社区空间  ;
  ……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我省农村347.6万户农房受损,1200万人无家可归,需要重建的永久性住房达126.3万户。面对数以千万计失去家园的群众,我省把永久性住房的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汶川地震灾区城乡住房重建已基本完成,其中农村住房全部完工。
  灾后重建,我省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  ;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  ;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三打破三提高”的规划理念,为四川灾后住房重建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今年8月,特大泥石流突袭四川灾区。这是灾难,也是试金石,检验灾后重建的“含金量”  :
  在龙池,全镇80%的灾后重建住房和旅游新集镇经受住了考验。在映秀,专家鉴定重建房屋及市政设施结构完好,安全性和主要的使用功能未受影响。
  茂县南新镇攀川村,全村51户183人被集中到新址建房。8月13日,强降雨使攀川沟突发泥石流,攀川村原农房旧址被掩埋,而新村却安然无恙。
  ……
  事实证明,重建规划选址总体上是科学的,建筑质量是安全可靠的。
  不仅要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我省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是发展起跳,是灾区新进步、新提升的开端  :
  阿坝州强力推进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美丽幸福村寨的“三百示范工程建设”;
  都江堰虹口乡因地制宜,推出“整村联建”模式,以山水旅游为主题,为村民未来生计打下基础;
  青川县在三万农户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沼气池1.6万口,倡导全民低碳生活  ;
  ……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505.2元,比上年增加520.7元,增加额比全省平均高10.5元,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如今,四川的灾后重建村落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样本,灾区新村已成为最靓丽的风景线。
  城乡统筹  :共绘美丽新画卷
  打着紫红色的领结、穿着黑色的职业装,举止大方,容貌秀丽……双流县兴隆镇保水村村民汤炳琼目前是村上“玫瑰园”农业休闲庄接待部主管,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从银行卡里领取工资和奖金。
  在双流县,有很多农民和汤炳琼一样,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就实现从“农村妇女”到“企业白领”、从“庄稼汉”到“小老板”的身份转变。而这种改变都得益于两年来双流县不断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深化统筹城乡改革的实践。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用发展的理念调整城乡关系,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之一。
  早在2003年,成都就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改革,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进城乡全面现代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
  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成都的改革进一步向“深水区”挺进、突破、深化、提升,构建一整套全面、深入、系统、配套的体制机制体系。
  2008年10月,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这是继30年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省农村又一重大改革掀开大幕。
  2009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成为我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大亮点。这项改革是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让农民更直接分享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利益,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大门,各种资本向农村涌入,农民创造财富的渠道也在家门口充分打开。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在成都“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得到充分运用,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都江堰市、彭州市等灾区为受灾农户提供重建融资担保,解决贷款无抵押担保物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灾后重建巨额资金的筹集难题。生产关系的一点点突破,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中央自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七次以一号文件锁定“三农”,此次的主题正是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同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也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作为主题,“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次写入我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年度工作安排。
  一幅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巨画,正在天府大地上徐徐铺陈。
     现代农业  :跨越之音更铿锵
  沿着成德大道一路前行,一个个错落有致,布局严谨的现代农业园区依次呈现,这是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很多村民都进入现代农业园区上班  ;
  而在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整齐划一的猕猴桃园,水泥路纵横交错,硬化的沟渠,现代化的灌溉设施,显得整个园区气势恢宏,该园区下一步计划投资1个亿,建万亩红心猕猴桃基地  ;
  ……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五年来,我省向着现代农业的目标全速挺进,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跨越。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稳定粮食生产始终是我省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岁末,佳音传来——全年预计粮食总产达到725亿斤以上,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实现连续4年增产、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明显改善,专用优质化率达到50%以上。
  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省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这个数字相当于我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
  为实现这个十分之一,我省大力实施“六大工程”  :
  ——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工程。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力争到2012年,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粮田,达到3300万亩,每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
  ——实施种子工程。建设25个粮食新品种区试中心、20个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到2012年,选育推广10个突破性新品种。
  ——实施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平台,组织实施“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带动马铃薯、水稻、玉米单产年均提高4%、2%、3%。
  ——实施重大病虫害防控工程。新建20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病虫测报准确率提高3~5个百分点,病虫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每年为一批乡(镇)农技站配置设施设备,开展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更新培训。
  ——实施新型骨干农民培训工程。每年确定3万个示范村,每村5名种粮示范户,共15万户种粮示范户。
  ……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2008年10月,一份有关我省农业前途命运的《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出台,马铃薯、茶叶、柑桔、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水果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产业被纳入规划蓝图。以此为龙头,到2012年,将形成一批优势产区和产业带,带动四川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今后,全国的消费者不仅能喝川酒、品川茶,还要吃川菜、食川果。
  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上大步前行。我省农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今年底,全省将建成农村公路11.9万公里,实现90%的乡通水泥(油)路、98%的村通公路、50%的村通水泥(油)路  ;推进农村水利工作,“十一五”期间实现了174个县新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0余万处,解决了1600余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兴建和整治各类小微水利工程6万余处,3500多座水库实现了“整治一座水库,还一库清水”……
  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四川农业奏出了最强音!